反面教材,也是教材

周云龍2023-12-02 10:34

母親,是一所好學校。這個“好”字,要看做子女的怎么理解了,因為絕大多數(shù)母親都只是普通人,她們有缺點,有陋習,甚至會犯錯,有時很可能還是“反面教材”……

教子女學走路、學說話、學做人、學做事……這些常規(guī)項目,每位母親都會全力以赴,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我的媽媽,和許多農(nóng)村婦女一樣,大字不識一個,所以媽媽不可能教我認字、寫作,她也很少給我講人生道理。但是不得不承認,媽媽依然教會了我許多。直至現(xiàn)在,老人家90+了,她依然在言傳身教,當然,有時候只是一本“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也是教材。

每次我從省城回去,媽媽都會早早起床煮早飯,然后慢慢地踱進我的臥室,并不說話。其時,我可能半夢半醒,閉著眼睛也能感覺到她的十二分小心。時至九點,媽媽終于憋不住說:“不早了,起來了,飯冷了?!蔽覐膸装倮镏廒s路回來,我從文字堆里掙扎出來,就是想徹底放松放松一下的。可是,媽媽的嘮叨,總是擾人清夢。我只好極不情愿地起床,配合老人家吃完早飯。

媽媽到床前叫醒我的畫面,時不時會在我的大腦屏幕上閃回。而我獲得的啟示也越來越明晰:做父母的,一定要有邊界感。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生活的頻道、軌跡,在健康、安全的框架里,盡可能不要在言語上干預(yù)子女,即使是好心善意。

兒子在國外留學,我們正常的聯(lián)系通道是微信。愛人每天關(guān)心兒子的運動步數(shù):少了,擔心在睡覺,悶在室內(nèi),不好;多了,又想知道去了哪里,是不是安全。問得多了,兒子當即關(guān)閉運動數(shù)據(jù)。我比愛人心寬一點,知道要給孩子一些空間,學業(yè)的事少問,擇業(yè)的事少管,熱點的事少議。但往往還是忍不住追問:睡眠怎么樣?和室友關(guān)系好不好?論文進展如何……問得多了,兒子又煩了:能不能每天少關(guān)注我!一句話,堵住千萬個問。

怎樣和孩子有質(zhì)量地交流?媽媽沒有教我,也不可能教我,但她以她老套的、慣常的方式,警示我們做父母的必須“管住嘴”——不要嘮叨。后來,在心理學者那兒又聽到一個“八字方針”:不求不應(yīng),有求必應(yīng)。

兩年前,姐姐回來照顧年老體衰的媽媽,本以為是子孝母慈的一段段和諧場景,哪知道屋檐下的“明爭暗斗”此起彼伏。姐姐和閨蜜團每天視頻聊天,相談甚歡,媽媽耳朵有點背,就以為自己被冷落了,為此上綱上線,姐姐幾次被理直氣壯的老母親氣得涕泗橫流。擦干眼淚之后,姐姐進入自我反思環(huán)節(jié):我們將來有命活到七老八十,一定要知足,要惜福,要自覺,不要給子女添堵,不能給后人找麻煩……

父母與子女,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們的價值取向,自然難以與現(xiàn)代文明同步、合拍,他們不可能提供或始終提供“正確”“標準”的生活空間。但是,這個空間,正是年輕一代反思的空間、成長的空間。

人生這一場修行,不全靠“他教”,更需要“自悟”。老母親的“反面教材”,其實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人不要輕言改變世界。很多時候,你連身邊的人,哪怕自己的親人都很難改變。父母改變子女,子女改變父母,都沒那么容易。不過,面對矛盾(對抗)和問題(差距),我們可以試試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角度,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改變自己的思路。


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周云龍

版權(quán)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周云龍】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wù),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