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道王陵,再現(xiàn)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的繁華 | 觀展

文博時空2023-12-02 09:59

文博時空 作者 石渠 “天含青海道,城頭月千里?!碧拼娙死钯R在《塞下曲》中提及的青海道,就是古代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通道。

絲綢之路上起于兩漢,下止于清末,上下兩千年;從空間上說,絲綢之路東起洛陽、長安,途經(jīng)青海,西至古羅馬,綿延 7000 公里。當絲綢之路北、中道因戰(zhàn)爭而中斷時,作為南道中的重要部分,“青海道”發(fā)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貢獻,不但拴住了經(jīng)濟,還凝聚著文化。在青海道重要節(jié)點都蘭熱水發(fā)現(xiàn)的吐谷渾王陵,被列為 2020 年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全球絲綢之路考古十大發(fā)現(xiàn)。

最近,中國考古博物館舉辦的“從‘九層妖塔’到阿柴王陵-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精品文物展”,讓我們一睹昔日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上的繁華。

青海道與熱水墓群

談起中外陸路交通,我們所想到的往往是經(jīng)甘肅河西走廊進入新疆,沿塔里木盆地兩緣穿越蔥嶺,通往中亞、印度和歐洲的那條主干線,即所謂“絲綢之路”。實際上,還有一條不經(jīng)河西走廊,而是走青海古羌人居住區(qū)而通今新疆以至域外的路線,即“青海道”,也極為重要。

吐谷渾道示意圖(北朝至隋代) 圖源:《絲綢之路青海道志》

經(jīng)學術界考證,青海道初創(chuàng)于史前,約形成于東周時期。遠古時期,青海是我國古代羌人的聚居地。秦漢之際,青海地區(qū)向北橫切河西走廊至蒙古草原,向東經(jīng)湟水流域至中原,向東南經(jīng)岷江至四川,形成了三條主要的交通路線,即《史記》《漢書》等歷史典籍記述的“羌中道”。雖然漢朝政權對河西走廊的維護和重視,使得“羌中道”一度并未發(fā)揮重要的交通作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羌中道”為后來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進一步發(fā)展和興盛奠定了重要基礎。

青海道在南北朝至唐朝時期走向興盛并進入鼎盛。南北朝時期,游牧王國吐谷渾統(tǒng)治了青海原有的羌、氐等部落,立國 350 年,疆域北與河西走廊相連,西與西域諸國接壤,既與南朝各政權保持朝貢關系,又與北朝各政權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扮演了溝通各方聯(lián)系的紐帶角色,并一度代替了河西走廊的交通作用。

因此時的青海道橫貫吐谷渾,并多由吐谷渾王國掌管,故被史學家稱為“吐谷渾道”。此道沿線遺存的眾多古城、烽火臺、古渡口,以及出土的大量絲織品和西域貨幣等文物,印證了“吐谷渾道”興盛的歷史事實。663 年,吐蕃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可汗諾曷缽與弘化公主及數(shù)千帳逃入涼州,吐谷渾滅國。留在青海吐谷渾故地的親蕃勢力被納入吐蕃統(tǒng)治之下。但青海道交通并未因此阻斷,“唐蕃古道”進一步豐富了青海道的內(nèi)容,不僅在漢藏交往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還是中原地區(qū)經(jīng)西藏前往尼泊爾、印度等地國際通道的南亞走廊。

都蘭作為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節(jié)點,在其所連接的東西交通道路的沿線上,遺留大量重要遺跡、遺物,其中以熱水墓群為代表,成為東西方文化接觸、滲透、碰撞與交流的重要證據(jù)。

血渭一號與2018血渭一號

1982 年,在海拔 3300 多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熱水鄉(xiāng),青海省文物研究所首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熱水墓地,并對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進行了發(fā)掘,這也即是血渭一號大墓。這是中國首次發(fā)現(xiàn)吐蕃墓葬群,共有墓葬 200 余座。

都蘭縣熱水鄉(xiāng)的熱水墓群

血渭一號大墓

血渭一號墓建在自然山體上,在對自然山體加以修整后,形成二層平臺。在二層平臺中保留山體堆積,在其周邊砌石形成梯形臺基,臺基共三層,逐層內(nèi)收。墓室開鑿在梯形臺基中部的山體堆積中,附屬建筑位于梯形臺基的東北,依臺基東邊而建。在其南側平地上,有眾多陪葬坑和殉馬坑組成了附屬遺跡。因其雄偉高大,當?shù)夭孛穹Q其為“九層妖塔”(實際上與盜墓小說并無關系)。

根據(jù)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器、絲織物與其他地區(qū)有明確紀年的器物的比對,我們可以大致將該墓葬的年代確定為七、八世紀之交,相當于中原地區(qū)的初唐時期。參照敦煌古藏文寫卷的記載,薨于 694 年的坌達延墀松可作為熱水一號大墓墓主人的可能人選,他大概是吐蕃吞并吐谷渾后冊封的首位吐谷渾王,689 年娶吐蕃公主墀邦為妻,其子為下任吐谷渾王坌達延贊松。

2018 年,由于震動全國的 3.15 熱水墓群被盜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又對編號為 2018 血渭一號墓的被盜墓葬進行了發(fā)掘。

熱水墓群地形圖

2020 年對 2018 血渭一號墓的航拍全景

2018 血渭一號西距“血渭一號”400 余米,坐西朝東,為木石結構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地上為陵園,平面呈方形,由塋墻、祭祀建筑,以及封土和回廊組成。地下部分由墓道、殉馬坑、照墻、甬道、墓門、墓壙、殉牲坑、礫石層、五室墓組成。反應了吐蕃文化與鮮卑文化、中原文化融合的多元形態(tài)。

雖遭嚴重的盜擾破壞,2018 血渭一號仍殘存有大量遺物,種類包括印章、容器、飾品、馬具、覆面、帶飾和棺飾等,共計有 1207 件(組)。其中的銀金合金印章陰刻雙峰駱駝和藏文,藏文譯文為“外甥阿柴王之印”,這讓考古隊員激動不已,因為它對確定墓主身份提供很大幫助(“阿柴”是吐蕃人對吐谷渾的稱呼)。

“外甥阿柴王之印”印章

考古人員通過三維重建的印面圖片,駱駝、藏文清晰展顯

663 年吐蕃征服吐谷渾后,為了統(tǒng)治原吐谷渾境內(nèi)各部,就勢必要扶植一個親蕃的吐谷渾王。為加強對吐谷渾王的籠絡與控制,多采用政治聯(lián)姻的方式,將吐蕃公主嫁給吐谷渾王,形成甥舅關系。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的《大事紀年》中即有“贊蒙墀邦嫁與阿柴王為妻”的記載。

阿柴王陵

親蕃的吐谷渾王自稱外甥,作為吐蕃的小邦而存在,地位卻遠在諸小邦之上,在其管轄之內(nèi),設置相應的大尚論、尚論等不同級別的官吏,也有與吐蕃王朝相同的告身位階制度,從表面上獲得相對獨立自治權。

2018 血渭一號墓的樹木測年為 744±35 年,是吐蕃贊普赤德祖贊統(tǒng)治時期。出土的銀質(zhì)印章,是典型的吐蕃風格的印章,符合墓葬的時代。吐蕃贊普赤德祖贊統(tǒng)治時期,以外甥自稱的吐谷渾王,非莫賀吐渾可汗莫屬。

青海吐谷渾、 吐蕃考古大事記

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本次中國考古博物館特展,展出了唐代吐蕃時期該墓群的精美文物,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

該墓葬出土的絲綢品極具價值,其中織金錦、緙絲、嵌合組織顯花綾、素綾等均屬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西方織錦中獨具濃厚異域風格的粟特錦數(shù)量較多;一件織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缽羅婆文字錦,是所發(fā)現(xiàn)世界上僅有的一件確證無疑的8世紀波斯文織錦。圖案有各種奇花異草、珍禽異獸、車馬人物等。其中佛像、人物射獵、西域人圖像、織錦襪等是我國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珍品。本次展覽也可看到部分珍品。

織錦殘片

紫地花瓣團窠含綬鳥錦殘片

紫地婆羅缽文字錦殘片

紫地婆羅缽文字錦殘片(局部)

黃地連珠窼對馬紋錦殘片

藍地蠟擷印花絹殘片

展出的金銀器極具特色,制作技法精妙。其中的各類像生性牌飾,如鳳鳥、鹿、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飾品種類多樣,雕刻繁復,熠熠生輝,常見貼金工藝與綠松石鑲嵌;大件的馬鞍前橋金飾件和金胡瓶極盡奢華,盡顯王者氣質(zhì);出土的琵琶形銀帶扣與薩珊波斯銀幣則生動的反映了青海道上的東西文化交流。

包金銀飾件

騎射人物包金銀飾片

騎射人物包金銀飾片

人物貼金銀飾片

貼金鹿紋銀飾片

鎏金鳳鳥

金杏葉

金纓罩

金飾件

鎏金銀唐草飾條

冠狀鏤空金飾片

金胡瓶

立鳳銀飾片

金帶飾

藏文木簡

料珠(玻璃)

瑪瑙珠

鑲綠松石金鳳釵

鑲綠松石金鳳釵(局部)

鑲綠松石金覆面

銀飾件

銀飾局部

馬鞍前橋金飾件

銀質(zhì)胡床飾件

象牙梳

薩珊波斯銀幣

觀展攻略

“從‘九層妖塔’到阿柴王陵—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精品文物展”屬中國考古博物館臨展,為付費參觀項目,展覽時間為 2023 年 9 月 28 日至 2024 年 3 月 28 日。周二對歷史、考古、文博及相關單位團體開放。周三至周日對社會公眾開放。

展廳現(xiàn)場

需實名制(分時段)預約參觀。個人觀眾可提前 3 天通過中國歷史研究(http://hrczh.cass.cn/)、中國考古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預約。

觀眾憑預約信息在博物館入口臨展專用通道(博物館西側觀眾通道)付費獲取紙質(zhì)門票。憑預約時使用的身份證件從臨展專用通道入館,憑門票入臨展廳。

參觀票價為 198 元,老人、幼兒、18 周歲以下學生、軍人等可享受半價 99 元;3 周歲(不含)以下兒童、離休干部等可享受免票。(具體優(yōu)惠政策請參照特展預約需知)

交通方式:

1. 地鐵:8 號線、15 號線 奧林匹克公園站 D 出口

2. 公交:82 路、419 路、538 路北辰東路站

自駕車停車: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qū) 2 號門地下停車場

團隊車輛停車:北京奧林匹克公園 P 4 停車場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國家體育場北路 1 號院 1 號樓(南門)

參考文獻:

[1]吳焯:《古代青海交通西域的路線及其歷史沿革》,《西域研究》1992年第2期。

[2]趙艷:《交流與互鑒:絲綢之路青海道藝術研究綜述》,《青海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

[3]霍?。骸锻罗瑫r代:考古新發(fā)現(xiàn)及其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考古》2021年第8期。

[5]韓建華;《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墓主考》,《中原文物》2022年第1期。

[6]仝濤:《青海都蘭熱水一號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討》,《考古學報》2012年第4期。


圖片 | 石渠

排版 | 小謝

設計 | 雨欣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