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隴右的“山左神筆”冷文煒

劉小農(nóng)2023-11-28 08:23

冷文煒(1719年—1791年),字彤章,號艾西,山東膠州人,出身山東名門望族、書畫世家。

冷文煒高祖冷開泰,清代順治己丑科進士,順德府同知,他的父親冷廷樞,兒子冷纮玉都是著名書畫家。冷文煒與法若真、高鳳翰、林風官、柯劭忞號稱“膠東五鳳”。

冷文煒書名頗盛,現(xiàn)存膠州天后宮門前牌樓“威鎮(zhèn)咸孚”、背面的“海不揚波”,都出自冷文煒手筆。山東膠州市博物館、王漁洋紀念館,蘭州市博物館以及甘肅通渭、秦安等縣博物館,都藏有冷文煒的書法作品。

冷文煒雖出生于山東膠州,但大部分時間宦游隴上,以今存書法墨跡署款對應相關(guān)史志,對其生平做簡單梳理。

清乾隆九年,冷文煒考取副貢,乾隆十九年任景山官學正白旗覺羅學漢教習。乾隆二十六期滿后,以知縣官職分發(fā)甘肅,任秦安知縣,這是冷文煒第一次在甘肅為官。秦安縣博物館所藏行書軸署款“辛巳黃鐘之月,書于略陽官署,古膠西冷文煒”,即此年冷文煒在秦安官署所書。

冷文煒書法作品  

乾隆二十六年至乾隆二十八年,冷文煒任兩當知縣,《兩當縣新志》有“乾隆二十六年署知縣冷文煒大加修葺(香泉寺)”“二十八年,署知縣冷文煒增建二十間”的記載。據(jù)《甘肅新通志》,乾隆二十八至乾隆二十九年間,冷文煒任安定知縣,乾隆二十九年,冷文煒任靖遠縣知縣,乾隆三十一至乾隆三十二年,改任皋蘭縣知縣(見光緒《重修皋蘭縣志》)。

乾隆三十三年春,冷文煒因歸養(yǎng)返回故鄉(xiāng)膠州。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初一,冷文煒為同為“膠東五鳳”的法若真《溪山云靄圖卷》書長跋,乾隆四十四年又為《高鳳翰、馮景夏書畫合璧冊》題跋,自署“六十有一老人”。冷文煒在家鄉(xiāng)生活了十四年,度過了以書會友的恬靜生活。

乾隆四十六年,冷文煒又被分發(fā)至甘肅,限時任鎮(zhèn)原知縣,冷文煒在鎮(zhèn)原“立程課士,所拔皆豪俊知名士,為政與民同休戚(見民國《重修鎮(zhèn)原縣志》)?!睌?shù)月后冷文煒因“卓異”補授山丹知縣(見清道光年間《山丹縣志》)。

乾隆四十八年一月,冷文煒復任皋蘭知縣。乾隆四十九年三月,冷文煒因病解職,欲歸故里,十一月,受陜甘總督??蛋餐炝簟?/p>

這年冬天,冷文煒開始署理西寧知縣。西寧《湟中書院碑記》記錄了冷文煒在西寧做的一些實事:“乾隆四十九年,西寧縣知縣冷文煒蒞任,(乾隆)五十年,將城南郊之古南寺改建為書齋房,于其東辟地為射圃,建成書院?!薄熬栀Y以助膏火,朝夕討論,德行道藝并進,歲未周而士風丕變?!?/p>

乾隆五十年八月,冷文煒任通渭知縣。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九,陜甘總督勒保奏請:“甘省通渭縣知縣冷文煒病軀難以供職,請準其回籍調(diào)理?!笔悄?,冷文煒卸任通渭知縣一職,第二年署理洮州廳撫番同知。

1990年《通渭縣志》記載,乾隆五十五年,時任知縣冷文煒帶頭捐資,改縣城文昌宮為“近圣書院”,這應該是冷文煒離任前,為通渭辦的最后一件實事。

乾隆五十五年,冷文煒已是七十二歲高齡,他離開了輾轉(zhuǎn)為官十多年的隴上,回到故鄉(xiāng)膠州。膠州市板橋鎮(zhèn)博物館收藏了冷文煒的兩件行書軸,署名分別為“膠西七十二歲冷文煒”“庚戌七十二歲冷文煒”,均為這一年冷文煒回到膠州后所作。次年,冷文煒離世,享年七十三歲。

冷文煒在甘肅各地任知縣之前,曾在景山官學做教習,對冷文煒來說,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jīng)歷。所謂景山官學,即清代官辦旗學的一種,因校址在北京景山北上門兩側(cè)官房而得名。景山官學康熙二十四年設立,掌教內(nèi)務府三旗學生,有清書三房,各設教習三人,漢書三房,各設教習四人,由禮部以舉人、貢生考補,教授漢文詩書。冷文煒楷書《書法指要》冊,就是在景山官學教習任上閑暇時所書。

清初滿族入關(guān)后,從皇帝到王公大臣,都在全面學習漢文化,而書法作為漢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也被他們普遍接受。冷文煒早年書法名揚京師,不僅行草大字卓然成家,楷書也是結(jié)構(gòu)嚴謹,與明末大家董其昌風格相類,為王公士大夫子弟教授書法,冷文煒自然是最佳人選。冷文煒在景山官學任教習長達十多年,故宮藏其匾額,當為此時所書。

冷文煒生活在乾隆時期,社會繁榮、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書畫大家輩出,如“濃墨宰相”劉墉、“淡墨探花”王文治以及“揚州八怪”等,可謂百家爭鳴。冷文煒的書法與同時期任何一位大家相比,可以說是互有所長、各擅其美。然而,冷文煒書名寂寂,僅聞于隴上一隅,這是因為其功名身份與生活地區(qū)所限。

冷文煒書法作品  

冷文煒雖出身于山東名門望族,還曾任景山官學教習,專門教授書法,但副貢的身份,只能在期滿后以知縣官職分發(fā)甘肅。而當時的書法名家劉墉、翁方綱、梁同書、鐵保、成親王、王文治等,皆為朝廷重臣、要員。身份的差異,決定了書法藝術(shù)評判上的差別,冷文煒只能屈居為“隴上書法家”。

冷文煒既為知縣,又分發(fā)到交通閉塞、遠離京華的甘肅,雖然當?shù)夭环釔蹠?、雅好收藏之地,如通渭縣,然而,甘肅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使這些地方無法與富庶繁華的京城、文化昌盛的江浙可比。假如冷文煒當初能夠分發(fā)至江浙,或能長居山東,一生與“膠東五鳳”飲宴游樂、雅集酬唱,書名當遠勝今日。

從齊魯大地走出的冷文煒,由于長期在甘肅為官,“神筆冷彤章”“庭堂皆冷墨”“家有冷字不算窮”既是冷文煒書法在甘肅各地人們心目中的定位,更表達了人們對其書法求之不得的心情。


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劉小農(nóng)

版權(quán)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劉小農(nóng)】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