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青少年心理健康需多方合力

言詠2023-11-17 11:07

言詠/文 教育部11月15日印發(fā)通知決定,組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實行“一體+片區(qū)”組織機制,根據(jù)地理區(qū)域分為5個片區(qū)。通知要求每學年對片區(qū)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一次評估。

今年4月,教育部、國家衛(wèi)健委等17個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標志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咨詢委員會的組建,可以看作是對專項行動計劃的落實。

這是對現(xiàn)實問題的回應。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頻亮紅燈,“兒童抑郁癥”不再陌生。在北京一家頂級精神??漆t(yī)院,兒童抑郁癥門診零點過后依然嘈雜,醫(yī)生看完當天最后一個患者已凌晨兩點。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等共同發(fā)布的《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整體比例的30%。

何以至此?按說,相比過去,這是在富足和安逸中成長的一代,但物質的豐沛并未帶來精神的安定。

簡單粗暴、一元視角的歸因是片面的,毫無疑問,青少年心理健康困境背后是多重因素所致。除了環(huán)境因素,還有個體基因特質,否者無法解釋,同樣內卷的環(huán)境下,或者同樣不良的家庭關系中,有的孩子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卻不會。還有研究表明,不同環(huán)境下成長的雙胞胎,如果一個得了抑郁癥,另一個生病的風險也很高。

但討論共性的環(huán)境因素仍然有助于我們撥開迷霧,找到有可能解決問題的那把鑰匙。

首當其沖要反思的是教育。即便是最佛系的家庭,在家有讀書郎之后,也能感受到教育的內卷和壓力。一個必須承認的現(xiàn)實是,現(xiàn)在的孩子,負擔比上一輩要沉重太多。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校內學習不再能滿足家庭對教育的需求,課外班是“標配”。但課外班是一把雙刃劍,它開闊了孩子的視野,也讓他們失去很多放空的閑暇時光,現(xiàn)在的小學生,周末騰出完整的一天出去玩都是奢侈。但在心理治療師看來,這種放空或者純粹的玩耍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一個孩子不能總是被推著往前走。

有人說,以前家長對孩子沒這么關注,也不懂兒童心理學,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反而比現(xiàn)在少,這是為什么?是現(xiàn)在的孩子太玻璃心了嗎?不是這樣。一方面過去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沒被看見,另一方面,我們的童年曾經(jīng)擁有多得多的“留白”,消失的課間十分鐘是個表象,背后是現(xiàn)在的孩子一直處于被盯著、被推著的狀態(tài)。

那么,家長可否多一些定力,在課外班上做減法,不把孩子的時間排得那么滿?學校可否多一些擔當、家長可否對孩子間的打鬧玩鬧小磕碰多一些寬容,當發(fā)生校園磕碰摩擦時,有關部門能否執(zhí)中公允而不是和稀泥,讓我們合力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

有人說,根子在教育制度。但很多時候,教育的問題不全在教育本身,它是折射社會狀態(tài)的一面鏡子,教育“卷”是因為整個社會都在“卷”,很多成年人生活中也沒有“留白”。一個總在疲憊奔跑的成年人,是很難傾聽和共情孩子情緒的,更談不上心理支持,他們甚至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都暗礁連連。所以,在一些精神衛(wèi)生專科醫(yī)生看來,表象是孩子病了,背后可能是成年人“病”了。而撐不住的成年人身后,是緊繃的、飛速的、不得喘息、推崇功利不允許“無用”的社會。

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議題,實際上是整個社會面臨問題的折射。我們不能單純地苛責父母,說他們太焦慮、太嚴格、不懂愛,他們本身或許也需要幫助和支持。呵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多方合力。改變制度和改變社會狀態(tài)是一個慢過程,但孩子的成長不能等,每一個個體不妨從自己能掌控的做起,從幫助自己的、身邊的孩子做起。一個兒童心理治療師給出了三個可行的建議:第一,每天讓孩子擁有不少于20分鐘的自由支配時間;第二,每周與孩子進行至少一次不少于20分鐘的聊天,不是說教和打探,而是讓孩子的喜怒哀樂來引領聊天,與他們悲喜相通;第三,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每天留給自己20分鐘自我照顧時間,一個有自己心理空間的成年人,才能更好地引領和照護孩子。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jīng)濟觀察報》社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經(jīng)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jīng)《經(jīng)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評論版主編
武漢大學法文系畢業(yè)。08年入職機動記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