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博物館:“考古”特色何在?|觀展

文博時空2023-11-02 08:28

文博時空 作者 石渠 最近,新開展的中國考古博物館引起大家關注。當初次看到“中國考古博物館”這一命名時,不禁會發(fā)問:什么叫做“考古”博物館?其它博物館中的展品不也是從考古工作中獲得嗎?

“考古”特色何在?

在參觀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考古博物館在陳列布置方面,的確是別出心裁。盡可能的增添觀眾與展覽的交互性,在陳列的同時也嘗試復原考古工作中的原生場景。這也正是“考古”博物館的特色所在。

一進入中國考古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兩面鑲嵌著諸多器物,有著層層線條的墻壁。初看之下,似乎只是用以裝飾的裝飾墻。但倘若是參與實際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就不難感受到其中的巧妙思所在。事實上,這堵墻所模仿的正是田野考古發(fā)掘中所必須的地層剖面。

其基本原理說來也非常簡單。人們在一個地方長期活動,就會在原本的地面上堆積起一層熟土。這種熟土中夾雜著各類人們無意或有意拋棄的器物??脊艑W中就把這種土層稱之為“文化層”。后來的人再在這一“文化層”上活動就又堆積起了新的“文化層”。如果有一段時間沒有人活動,自然活動如風沙、淤泥等也會形成天然的堆積層,也即“間歇層”。“文化層”與“間歇層”層層疊壓,就在地下形成了像這兩面墻壁一樣的堆積地層。如果沒有經過擾亂,上層的年代就必然晚于下層的年代,這樣就形成了一部沒有文字的編年歷史。考古學者即借此判斷出了各種文物的相對早晚關系。

繼續(xù)參觀,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個展柜中陳列了不少陶片。不同于展覽中其它精美的文物,這些破碎的陶片似乎并沒有什么值得觀賞的價值。但實際上,這才是考古發(fā)掘工作中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物品,同時也是學術研究中最為關注的一類對象。這些陶片在被發(fā)掘之后,還要經過清洗、登記以及嘗試性的拼合,很多重要的文物就是在這一過程中被發(fā)現(xiàn)。

可惜的是,極少有博物館會對這一類物品進行展示,以至于有人將考古誤認為是尋寶。而這一次中國考古博物館展出了這些破碎的陶片,也讓觀眾對考古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博物館內還設置了互動環(huán)節(jié),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機會讓參觀者親手感受陶片的質地與觸感。

同樣,不起眼的動物骨頭對于研究古人的社會生活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如今,隨著科技手段的發(fā)展,人們已經可以通過各類手段,從破碎的獸骨中獲得其來源、種屬、年齡、體型、甚至是皮毛顏色等信息。進而還可以推知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如何飼養(yǎng)動物?他們的食譜是怎樣的?他們所采用的屠宰模式是怎樣的?

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考古博物館為了展示自己是“考古”博物館的特色是花費了不少心思的。在這里不僅看到文物,還可以看到考古人員用的工具,了解他們是如何工作的。如若能在參觀之前提前做做功課,就可以感受到展廳布置中的巧思。

小器物背后的大歷史

毋庸諱言,中國考古博物館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夏商周陳列中來自殷墟的各類珍貴青銅器。但實際上,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器物背后也蘊含著波瀾壯闊的人類文明史。

首先是舊石器部分的細石葉。相信很多參觀者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這么細小的石頭片能用來做什么呢?其實他并不像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可能是箭頭。而是類似于手動剃須刀的刀片,要鑲嵌在其它材質的手柄上進行使用?,F(xiàn)在已經可以確定其可以用于狩獵、加工肉類、采集和收割植物、鉆孔與刻槽等多種生產加工活動。

能把細小的石葉從石核上剝離下來,這也反映了古人石器加工技術的高超。同時,這一類石器在使用時也更加的經濟。原本石器有損壞,修復起來會非常麻煩。但是細石葉就像是可供替換的刀片一樣,只需要更換損壞的那一片或是幾片就可以保持器物原本的整體功能??梢哉f,這確是人類技術史上的一次偉大進步。

其次是哀帝玉冊,自漢至唐,冊書是皇帝即位時保證傳承正統(tǒng)性的重要儀具之一。唐哀帝所出的玉冊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即位玉冊。盡管已經殘損,但殘存部分確可在《唐大詔令集》中找對應的記載:(加黑部分為玉冊殘存的文字)

維天砧元年,歲次甲子,八月壬辰朔,十五日丙午,皇后若曰,高祖太宗,撥亂返正,奄有天下, 垂三百年重熙累圣, 莫不功光祖業(yè)克紹王圖,予遭家不造, 變起宮奚, 雖號拗期,至于終夭,而負荷實先于立嗣,咨爾皇太子監(jiān)國事,天資岐囊,神授英明,孝比東平之蒼,學富陳留之植,恭謙守政,和順稱仁,友愛聞于弟兄,令譽播于區(qū)宇,比則隆元帥,深暢戎機,今乃位儲宮,益歸群望,是用愛循舊典, 上纂鴻基,既允集于夭人,當欽承于宗社,宜即皇帝位,于戲,萬機不可以久曠,四海不可以乏君,膺紹寶圖,光踐皇極,節(jié)儉以勵戎夏,文德以取干戈,無怠無荒,克慈克弟,永保厥躬, 用揚祖宗之王績休命,可不敬哉。

由此,便為研究唐代皇帝即位禮儀提供了極寶貴的材料。

最后,是 1989 年社科院考古所漢魏洛陽城考古隊在北魏洛陽城內發(fā)現(xiàn)的一件釉陶盞。這件釉陶盞在器型上雖是中國傳統(tǒng)中常見的樣式,但在裝飾風格上卻是與產自薩珊波斯(3-7 世紀,位于現(xiàn)今的伊朗及其周邊地區(qū))的突面紋玻璃器極為相似。

早在《魏書》中便記載有:“波斯國……土地平正,出金銀、鍮石、珊瑚、琥珀、車渠、馬腦,多大真珠、頗梨、瑠璃、水精……”。其中頗梨、瑠璃、水精就是玻璃的別稱??梢娫诋敃r,中國的工匠們就已經學會了從異域產品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了藝術裝飾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而這,正是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生動寫照。

以上,只是選取了幾件可能不太被大家關注到的器物,考古博物館匯集了很多考古遺址的重要發(fā)現(xiàn),有很多難得的珍品,還期待你繼續(xù)探索。


觀展攻略

中國考古博物館(中國歷史文化展示中心)是中國歷史研究院下設的國家級專業(yè)考古博物館。周三至周日對社會公眾開放。周二對歷史、考古、文博及相關單位團體開放。

實名制(分時段)預約參觀。個人觀眾可提前 3 天通過中國歷史研究網(http://hrczh.cass.cn/)、中國考古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預約。

交通方式:

1. 地鐵:8 號線、15 號線 奧林匹克公園站D出口

2. 公交:82 路、419 路、538 路北辰東路站

自駕車停車: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qū) 2 號門地下停車場

團隊車輛停車:北京奧林匹克公園 P 4 停車場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國家體育場北路 1 號院 1 號樓(南門)

參考文獻:

1.張之恒 主編:《中國考古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曾晨茹、儀明潔、高星:《細石葉功能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人類學學報》2023年第4期。

3.王碧楊:《淺論唐代的玉冊》,《文物天地》2019年第10期。

4.[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第一《帝王·即位冊文·哀帝即位冊》,北京:中華書局。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北魏洛陽城內出土的瓷器與釉陶器》,《考古》1991年第12期。

6.[北齊]魏收:《魏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九十 西域》,北京:中華書局。


圖片 | 石渠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