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讓心靈走過蘇軾路

一石2022-05-13 10:41

一石/文

純真并不見我

并不是讀作者的新書,才讓人想起那個火鳳凰一般的蘇軾,但一本書就像一個開關(guān),好的開關(guān)總能在不知不覺中為讀者打開一扇窗。

有時候會感到?jīng)]有由來的疲憊和內(nèi)心的荒蕪,可能是不斷跋涉,也可能是內(nèi)心期待的破滅,還有世事的波折總是不期然打斷人生的連續(xù)。這些逆境的山峰對人生道路的阻隔,讓人內(nèi)心的純真之念漸漸被瑣碎和塵埃遮蔽了。

要讓生命重新如新草一樣生發(fā),在世界的幽暗里綻放出花朵,我們該如何借力,向何處借力?當(dāng)一個人內(nèi)心的純真之源枯竭,誰又能為我們點亮一盞暗夜長燈?其實,所謂借力,該是忘了一個人最強(qiáng)的力量,不在別處,正在自己心里。

在《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這本書里,作者寫了蘇軾人生的八個側(cè)面,這些側(cè)面,無分古代現(xiàn)代,只要是一個人,他的生命時空便也差不多是從這樣的八個側(cè)面折射過來的。書中的八個側(cè)面,故鄉(xiāng)、親情、賞花、友情、談吃、家風(fēng)、品茶、生死,多么穩(wěn)妥周全的生命安排,生活的自為,精神的自由,愛情的自在,生命的自處,蘇軾的詩意世界和精神天空化成如毛細(xì)血管一樣連通的網(wǎng)路,這樣的涌泉暗流助人振奮。是蘇軾,讓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涌動而喚醒,起念而共鳴。安靜讀作者全身心投入的書寫,看到在現(xiàn)實的蕪雜和遮蔽里,正是透過蘇軾的生命之眼,一個人重新在內(nèi)心獲得了久違的純真之力,如新芽一樣刺開寒風(fēng),作者的欣悅之情傳遞到了我的心里。

蘇軾的一生,世人評價他驚世的才華最多,也是,有那么多慰貼心靈千古流芳的詩句,有那么多滋潤中國人稟賦性情的詞曲,多么神奇,都是來自蘇軾一個人的聲息。但在波瀾寬闊的水底,烘托言辭之花的核心,“赤子”二字發(fā)出流彩一樣的光芒,這光芒是赤子之誠,這光芒不僅上溯《詩經(jīng)》,也下接著今天的生活。雖然我深處生命的混沌里,讀書中蘇軾生命世界的投影,蘇軾純真之念的光彩,跨越時空,依然照亮我。

蘇軾

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
湘人彭二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2年1月

 

終有一腔深情賦予

每個人對于熱愛著、追尋著的世界的一腔熱情,很多時候,是不是錯付了?波瀾如云,蘇軾的人生路途坎坷波折,世事試圖使他屈從的,心靈卻從未蒙塵,那么明亮那么純凈的精神之翼是如何從現(xiàn)實的漩渦里飛翔起來的?作者摘取蘇軾生命的八個側(cè)面,用筆輕盈干凈,很多時候,他不像書寫,更像在伴隨,安安靜靜的,陪伴著蘇軾不朽的生命時光,伴隨著神圣而獨特的一腔深情。正是這豐沛的深情,賦予了蘇軾將磨爛他的世事化為繁華,賦予了蘇軾在生命的逆境里,重新創(chuàng)造出了精神波瀾的山河。

從一顆偉大靈魂的深處,我們要從那么蔥蘢萬秀的生命成長起來,能得到什么?

蘇軾喚醒我們看到生命有如此豐富的感應(yīng),感到萬物和人心原是一體,那個蘇軾,原本不是一個,而是千萬個,千萬個蘇軾,千萬個你我。枯竭如我輩,心靈河床的干涸與蘇軾的生命之河并流,不時讓人懷想,讓人悵茫,讓人欣喜,并未察覺一顆深情的種子被蘇軾澆灌到發(fā)芽。蘇軾規(guī)勸性情謹(jǐn)慎的弟弟蘇轍放寬心靈,他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這輕盈與摯情,賦予世界,一顆心靈會因寂靜而開闊。至于榮辱,至于禍福,那是人世無法決判的修煉,這修煉的旅程,從開封、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到常州……浩然天地間,生死我獨存。蘇軾就像一棵筆直俊秀挺拔偉岸的樹木,他扎根的土地,正是吾心安處,波折的命運和不斷放逐的旅途,正成擦拭心靈致敬的明火,我常困惑,蘇軾對人對物的一往深情,是僅僅賦予個人以疏解,還是天地對自己生而為人的一種求索?

書中不時讀到作者寫作時的心意,我也稍微能夠理解,繁忙奔波的生活里,伴隨蘇軾的幸福,也應(yīng)該是一個人起身動念重獲心力的幸福。

生命之巖掉入生活的熔巖,灰燼后的赤子幾人能見

讀這本書,時有微笑,這微笑來自蘇軾,也沉潛在作者的筆底意念里。

有那么多關(guān)于蘇軾生命歷程和詩魂詞意的書寫,不管何種書寫,都是蘇軾對我們精神和感觸之谷的一次充盈。我們總是很難說清,當(dāng)我們談?wù)撎K軾的時候,我們在談?wù)撌裁矗?/p>

曾經(jīng)心懷雄鷹之志,“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的蘇軾,從四川眉山走出,來到國家最高的廟堂,想象生命完滿的憧憬,卻不知全是一塊生命巖石掉進(jìn)時代火山口的開端,也是未曾料到,這趟熔煉之旅也成了蘇軾之為蘇軾偉大的原因。

詩人的命運,也正如作者在書中所問,詩人何為?詩人的價值與意義和政治家截然不同,詩人總要化為灰燼,才得見赤子,他的光芒才能為世人所見。他不是國家制度、疆土的塑造人和守護(hù)者,他是時代心靈的明鏡,成了一個文明靈魂的見證和記錄者。就像李白、杜甫一樣,蘇軾的意義,在宋朝這個歷史的拐角,他的生命點亮了中華文明的那個街角。無數(shù)化為塵埃的過客,承蘇軾生命的心念,得滋養(yǎng),被感懷。

似乎中國文化的千頭萬緒里,有那么一條獨特的道路,應(yīng)該叫作蘇軾路。當(dāng)我們走啊走,走得累了,實在走不下去時,翻開蘇軾這本書,正如作者所寫,試著讓心靈走過蘇軾路,蘇軾路多么坎坷,多么不平,又多么有情有意,有識有辨,有滋有味。當(dāng)一股悲喜交集的欣悅之念,自心頭起,這來自久遠(yuǎn)時空的精神共鳴,讓人悵然的篤定,這份精神上的安穩(wěn),便是赤子般的蘇軾給予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