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社論 | 小巨人如何長大成人?基礎研究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源頭

社論2021-09-30 21:49

經濟觀察報 社論 2021年,專精特新“小巨人”是被提及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即使不清楚專、精、特、新的具體含義,也并不妨礙它們成為被追捧的對象。在中國經濟狂飆突進的過程中,我們一度更看重“巨無霸”,進入500強榜單甚至排名的上升被視為榮耀。但是嚴謹地說,這個以營收規(guī)模論英雄的“500大”排名不能說明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競爭力?,F在,天平傾向于這樣一類公司:它們體量沒有那么大,勝在專注和在特定領域的超強實力,它們是產業(yè)鏈上的“關鍵先生”,并且很可能決定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這是一個屬于它們的時代。根據工信部的描述,在國家級“小巨人”中,從事細分市場十年以上的企業(yè)超過74%,主營業(yè)務收入占比在97%以上,平均研發(fā)經費占營收比重超過7%,平均擁有有效專利超過50項。不過很顯然,它們的遠大前程依稀可見,但未來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如果我們去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小巨人”,很可能發(fā)現它們的歷史以百年計算。在這期間,它們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數次大蕭條和全球性的經濟金融危機,它們可能一度走在峭壁邊緣,但是它們熬過了大浪淘沙。更重要的是,在漫長的歲月里,它們沒有忘記初心,堅守著工匠精神。它們沒有迷失在房地產泡沫里,沒有被某種金錢游戲裹挾,也沒有被做大的誘惑困擾,最終成為各自領域的冠軍企業(yè)。

今日中國的“小巨人”如何長大成人?一個看似不相干的數據是,9月末公布的 《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稱,2020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4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8%,占R&D經費比重為6.01%,連續(xù)兩年保持在6%以上。根據十四五規(guī)劃,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fā)經費投入比重將提高到8%以上。盡管這個數字跟一些發(fā)達經濟體相比不算高。但是信號清晰——如果說過去幾十年,我們是以美歐等發(fā)達經濟體的基礎發(fā)現為依托,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實用技術層面,由此實現了快速追趕,今天,我們愿意秉持長期主義,將更多的資源投注于基礎研究。

現實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基礎科學才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頭。當我們在一些關鍵領域被“卡脖子”的時候,我們希望盡快地攻破堡壘。這當然是需要的,但是也應該看到,真正站在高處的那些企業(yè),背后是國家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是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和科學前沿的探索能力,這是一個強大的創(chuàng)新型經濟的基石。

這時候我們有必要聽聽范內瓦·布什的話——“一個依靠別人來獲得基礎科學知識的國家,無論其機械技能如何,其工業(yè)進步都將步履緩慢,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力也會非常弱。”他在1945年提交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成為美國科學政策的開山之作。正是這樣的國家戰(zhàn)略催生了一個科技強國,成就了一批科技公司。

這是一個新財富時代的開始。我們曾經歷過那樣的歲月——因為掌握批條和某種緊俏資源而致富,這一切伴隨改革的步伐而銷聲匿跡。我們也曾經歷房地產和互聯網的造富運動,不過當大幕又一次拉開,我們看到的恐怕會是一張張完全不一樣的面孔。正如經濟學家魏杰所說,這是一個科技造富的時代,也是非常艱難的過程——快速造富的時代過去了,得踏踏實實地沉下來了。

這是企業(yè)家精神驅動的時代,也是科學家精神驅動的時代。我們需要一批有冒險精神和創(chuàng)新力的企業(yè)家,也需要以強大的好奇心和鉆研精神,探索世界密碼的科學家群體。這條路上沒有捷徑,也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才能站上科學的高峰。這是“小巨人”溫暖的產床,也將賦予它們取之不盡的營養(yǎng)。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