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時間】大氣重污染成因有說法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部長詳解三大影響因素

董瑞強2019-03-12 10:41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大氣重污染成因終于有了基本的說法,主要包括三大影響因素——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qū)域傳輸。

這是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部長李干杰在3月11日記者會上的最新回應。他介紹,2017年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設立,當年9月展開工作,預計到今年底全部結束。該項目集中了全國近兩千名一線專家,包括很多院士參與研究。我們向地方派了若干專家組到現場幫助地方,支持科研,其中就包括大氣攻關項目。

“目前,項目總體進展和成效不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包括大家最為關注的大氣重污染成因,現在應該說有了基本說法,但最后還要等項目結束后,由專家、攻關項目正式對外發(fā)布。”他說。

重污染成因

李干杰把大氣重污染成因及來源歸納為三大方面: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區(qū)域傳輸。其中,污染排放是主因和內因,經過專家研究已更明確具體。

污染排放中有四大來源(工業(yè)、燃煤、機動車、揚塵),占比達90%以上,城市之間稍有差別。此外,在PM2.5組分里也基本搞清楚了,主要組分是四大類——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物,占比達70%以上。

“所以,來源搞清楚了,組分搞清楚了,也就是主要矛盾清楚了,主攻方向清楚了。下一步就要治理這四大來源,針對主要組分開展工作。”他指出,氣象條件盡管是外因,但其影響對大氣重污染而言是非常明顯、非常大的。專家評估結果顯示,氣象條件影響在年度與年度之間,上下10%。

也就是說,氣象條件本身影響是比較大的,上下波動也較大。同樣的污染排放量,不同年份氣象條件可能拉高10%,也可能拉低10%,個別城市可能會達到15%。

而容易造成重污染的不利氣象條件成因是:風速低于兩米、濕度大于60%,近地面逆溫、混合層高度低于500米。這樣的天氣極易形成重污染天氣。

比如,今年全國兩會召開首日,京津冀地區(qū)就出現了重污染天氣。截至3月2日10時,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達到221微克/立方米,為重度污染;區(qū)域污染最重城市是保定,PM2.5小時濃度達到262微克/立方米,為嚴重污染。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的解釋是:2019年2月19日以來,受弱厄爾尼諾現象和季節(jié)轉化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qū)長時間持續(xù)不利氣象條件影響,疊加工業(yè)企業(yè)逐漸復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持續(xù)長時間重污染天氣過程。在偏南風持續(xù)影響下,伴隨水汽輸送,污染區(qū)域逐漸北移,開始影響包括北京在內的京津冀中北部地區(qū)。

再如,去年秋冬季京津冀地區(qū)PM2.5出現了不降反升。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數據顯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19日,三大重點區(qū)域只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有所上升,PM2.5濃度上升了9.2%,北京上升了14.9%。這也主要是由于幾次重污染過程的影響,自然氣象條件影響具有不確定性。

“所以在預測到這樣氣象條件時,一定要進行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采取應急措施,把排放降下來,這樣才能使重污染過程不那么重,可以減輕一些。”李干杰表示。

另外,區(qū)域傳輸方面也基本搞清楚了。李干杰介紹稱,在一個傳輸通道內,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范圍內,大概相互之間影響平均是20%-30%;重污染天氣發(fā)生時,會提高15%-20%,可能達35%-50%;個別城市可能會達60%-70%。也就是說,相互之間影響比較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必須實施聯防聯控。

環(huán)境治理須堅決 不要反復搖擺

“也正因此,我們現在關鍵是要優(yōu)化四大結構,關鍵是做好重污染條件下的預警應急工作,關鍵要實施聯防聯控。過去這些年,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實踐證明還是有成效的。”李干杰表示,研究結果進一步印證說明了這一點,也使我們有信心繼續(xù)按照這個路子、方向和方法做下去,相信一定會見到更大成效?!?/p>

他特別強調:“所以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不要自滿松懈,你以為一段時間很好就自滿松懈,放松要求,搞不好就會反復。遇到重污染過程、重污染天氣又來時,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否定我們的改善成果,更不要輕易調整和否定治污路線。要有定力,科學客觀,自信堅定,不要反復搖擺,不要五心不定。”

全國政協(xié)會議發(fā)言人郭衛(wèi)民也表示:“霧霾天可能會有反復,但是環(huán)境治理必須堅決”。

不過,越往后大氣污染治理會愈來愈難。正如李干杰所說,盡管成效不錯,但往后骨頭越啃越硬。尤其是在區(qū)域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的同時,今后減排空間進一步收窄,四大結構調整也不會一蹴而就,這就需要充分認識到大氣治污攻堅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財稅與環(huán)保新聞部記者
關注國家工業(yè)、環(huán)保領域產業(yè)政策,重點關注鋼鐵行業(yè)、電商、環(huán)保、新能源、高端智庫等相關方向。擅長深度報道和人物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