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最新解讀:這才是應有的"上車"姿態(tài)!

長留2024-10-27 09:42

在一攬子貨幣和財政措施支持下,股市政策底已形成,但接下來,市場可能進入第二階段。

經(jīng)過第一階段跑步進場的燥熱之后,多家私募機構認為當下市場或已進入第一階段后期。在前期市場大幅反彈,權重行業(yè)輪動普漲之后,市場或將震蕩分化,等待政策的落實和基本面的兌現(xiàn)。

接下來哪些是布局重點?港股板塊是私募機構觀察市場變化的重要參考指標,連日來港股高股息策略又卷土重來。而伴隨著央行支持非銀機構措施進一步落地,那些估值相對低、股息率高的大市值股票,正在重獲私募資金青睞,而并非所有股票都能在這次復蘇中持續(xù)受益。

股市進入第一階段后期

萬得數(shù)據(jù)顯示,9月24日至10月14日,上證指數(shù)上漲19.48%,深證成指上漲27.76%,科創(chuàng)50及創(chuàng)業(yè)板指的漲幅均超過40%。但是隨著近日A股和港股的連續(xù)大幅震蕩,資本市場進入到哪個階段?

多家私募機構表示,股市政策底已形成,連續(xù)大幅上漲之后,市場已經(jīng)處在第一階段后期。北京私募機構致順投資表示,市場已經(jīng)淋漓盡致地演繹了“物極必反”的邏輯。這是一次重大戰(zhàn)略轉向。當下,不必拘泥于宏觀經(jīng)濟的基本面現(xiàn)狀,也無需糾結于后續(xù)政策的程度和細節(jié)。方向既定,趨勢比現(xiàn)狀更重要,要堅定地抓住市場規(guī)律和核心矛盾。當然,資本市場在向全面牛市演進的過程中,必有波折起伏,在此期間清醒地認知每個階段的機會、調整與風險,審慎制定應對準備,把握好操作節(jié)奏,才是應有的“上車”姿態(tài)。

“目前我們認為仍處于第一階段后期。”清和泉最新報告認為,從中期來看,歷史上市場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市場大幅反彈,源于政策和流動性的改善預期,市場大幅修復估值,權重行業(yè)輪動普漲;第二階段市場震蕩分化,等待政策的落實和基本面的兌現(xiàn),行業(yè)會有所分化。目前仍處于第一階段后期,市場主要以把握估值修復的投資機會為主,后續(xù)隨著基本面的不斷驗證,市場有望進入第二階段,市場會呈現(xiàn)出更多的結構性機會。

鴻道投資創(chuàng)始人孫建冬也認為,國慶節(jié)后是第一波上漲的后半場,A股市場由于投資者在其他領域的可選擇機會有限,股票空轉大多比海外資金慢,尤其是比海外的對沖基金慢,究其性質,更多地體現(xiàn)為“資金市”。無論是基于已出的或是可以合理預期將出的政策力度和效果有多大,單看這一波,“進攻性”股票價格的高點將會領先于基本面上升或基本面恢復的高點。

相聚資本認為,政策底部信號已經(jīng)出現(xiàn),對應到市場層面,滬指在3250點附近不會有太多回調空間,隨著政策的一步步落地,股市也會重新回到上漲的通道中。但隨著“撿錢”行情的結束,下一步大概率將走向結構性的分化。

高股息策略或將卷土重來

那么,接下來哪些是投資布局的重點方向?港股板塊是私募機構觀察市場變化的重要參考指標。仁橋投資提醒,香港市場在一個多月前即開始轉好,顯然已成為引領中國資產重估的“早鳥”。

仁橋投資表示,第一波領漲的是地產和非銀,這兩個都是順周期板塊中最典型的代表,這也是符合邏輯的,代表著市場中被壓抑時間最久,預期最低,同時邊際變化最大的一類資產。展望中后期,“所有能為股東提高回報的資產,無論是靠盈利水平的增加,還是靠分配比例的提升,我們認為都是值得關注的優(yōu)質資產?!?/p>

10月14日,恒生指數(shù)下跌0.75%;恒生科技指數(shù)下跌1.43%。但是,南向資產繼續(xù)逢低買入,凈買入達到121.70億港元,超過9月30日的121.44億港元,單日凈買入金額創(chuàng)3月25日以來新高。

高股息資產成為私募重點關注和配置的方向之一,重點涵蓋銀行、國企等高股息相關ETF連日來成交活躍,其中聚焦港股高股息資產的恒生紅利ETF(159726),14日漲幅4.11%,成交額已連續(xù)3個交易日突破2億元。

孫建冬認為,第二波上漲的核心方向可能是券商愿意長期向央行抵押,甚至愿意進一步擴表買入的股票標的。合理分析,尤其是一些具有較高競爭壁壘、估值相對低、股息率高的大市值股票最容易達成市場共識和一致性。

“接下來上漲的核心邏輯是享受分紅?!奔言劳顿Y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央行鼓勵上市公司和股東向銀行借貸,回購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利率是2.25%,非常之低。2023年上市公司分紅2.2萬億元,很多公司每年分紅收益遠超2.25%,其中很多上市公司盈利穩(wěn)定,去年分紅已經(jīng)達到6%。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是潑天富貴,而且一旦公司股價上漲,增持的收益將遠超2.25%的利率成本。當然,這并不會是雨露均沾,要注意甄別選股。

來源:證券時報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長留】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