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角度想想“研學游”

光明網評論員2024-08-08 07:56

暑假過半,研學游如熱浪居高不下。一干名校到了假期,門口幾乎天天交通堵塞;文化名勝到了此時,幾乎都攢動著無數(shù)小小的遮陽帽。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研學市場規(guī)模1469億元,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2422億元,“研學旅游成為我國旅游的基礎市場之一”。來自家長們的具體觀感則是,跨國研學大概4萬到6萬,跨省研學大概8千以上,“值不值難說”,但“怎么也得來一個”。

都知道研學游的市場泥沙俱下。全國研學游相關企業(yè)已近三萬家,但其中五成都成立于1到5年之內,一群草創(chuàng)企業(yè)就要支撐起“基礎旅游市場之一”這么大規(guī)模,市場秩序可知。草臺班子拉虎皮大旗,導游地陪變“專家導師”,是大概率情況。這些,選擇研學游的家長們其實比媒體、專家、分析者了解得都清楚。

之所以還要花錢押注,是因為中國孩子的假期只是嚴密的學習鏈條中的一個搭扣,功能是換一個場景繼續(xù)輸入和強化知識。這個場景可能是從教室換到臥室,進行線上課程學習;可能是從學校換到補習班,進行超前預習;同樣可能是從常見的學習場景,進入名校、名勝、大自然、博物館接受廣義知識輸入,研學游就是如此。后者的好處是,它既帶上了“旅游”色彩,又能完成輸入功能,對被輸入者是個安慰,對家長們也是個安慰:總算又游又學,沒有虧待孩子。

中國小孩的假期,是不可能沒有目的性的。其實中國的“假期”,也不可能沒有目的性,不信可以看看這些年公共政策對“假期”的敘事。光明網評論員曾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分析過,這么多年來,帶薪休假的動力一直是“旅游經濟”和“拉動消費”。若非有這樣純實用主義訴求存在,甚至“帶薪休假”四個字,都未必能享受到每隔一段時間就到輿論場里轉兩圈的標題待遇。從世紀之交中國“黃金周”產生時起,假日經濟就一直是捆綁式議題,是“經濟需要”“擴大內需”而非其他什么東西,在一直提拉著休假的公共論題,使之不至于沉沒。

“其他什么東西”到底是什么,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它當然應該包括休息權、人性化工作的權利,但還應該包括一些更“文藝”的東西,一些關于生活本身的理解,關于怎么生活才是好的判斷,一些關于人生的審美。孩子的寒暑假也是如此,總應該有一些高度目的性之外東西,那些使他們可以休息、卸包袱、暢快跑跳、平復精神的閑暇,一些純粹的“無意義的”開心。畢竟,在教育周期中設定寒暑假,本身就是為了在高寒、酷暑時間避開強任務,而獲得身心的修復。

現(xiàn)在則是相反,恰恰酷暑時間,成了孩子們“上任務”的時間。機構媒體和社交媒體,描述著那些在大太陽底下連續(xù)“特種兵式打卡”的、小小人兒的隊伍,隔著畫面也能感受到疲憊感。很難想象一個人在這這樣的身心狀態(tài)下,能對耳邊的講述聽得津津有味,或對眼前的“清北”心生歡欣雀躍的向往。

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光明網評論員】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熱新聞

電子刊物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