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初中校長陳向紅的松樹情懷

吳重生2023-04-28 12:29

人物名片  

陳向紅,正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三層次人才、蕭山區(qū)B類人才,曾任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常務(wù)副校長、副書記,現(xiàn)任蕭山區(qū)江南初級中學校長,長三角基礎(chǔ)教育教研專家?guī)鞂<?,浙江省網(wǎng)絡(luò)名師陳向紅工作室、衢州市東港初中特級教師工作室、蕭山區(qū)特級教師工作站等導師。曾獲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優(yōu)質(zhì)課比賽一等獎、全國首屆“志公杯”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優(yōu)質(zhì)課說課評比一等獎第一名、縣拔尖人才、縣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系《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封面人物、《語文學習》“語文校長談?wù)Z文”專欄人物、《語文報》“杏壇風華”專欄人物。

著有專著《教出我自己》,40余篇學術(shù)論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學習》等核心期刊及其他國家級、省級學術(shù)刊物;《散文閱讀與寫作》入選之江匯教育廣場優(yōu)秀網(wǎng)絡(luò)同步課程;主持多個省級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省級獲獎。 


吳重生/文

陳向紅曾在我的家鄉(xiāng)金華和麗水等地的多所學校擔任校長、副校長等職,為人熱忱,工作認真,口碑很好。我與她的交往始于她擔任金華市外國語學校副校長期間。她后來被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引進擔任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常務(wù)副校長。作為創(chuàng)校團隊的重要成員,她一心撲在工作上,在時任學軍中學校長陳萍的引領(lǐng)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22年7月,呼應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時代需求,她被提拔到新創(chuàng)辦的蕭山區(qū)江南初級中學擔任校長。她信心滿滿,邀請我有機會一定要去她的新學校指導。2022年9月9日,當我第一次踏入蕭山區(qū)江南初中的大門時,被校園內(nèi)欣欣向榮的景象所感染。陳向紅校長的松樹情懷不但讓我感動,而且還引出一段與松樹結(jié)緣的故事來。

陳向紅(左二)在吳萊山下的裊溪村與“覓松小分隊”成員合影。


畫松贈師生

初到江南初中,發(fā)現(xiàn)校長辦公室門開著,里面坐著幾位年輕人正在熱烈地討論著什么。原來她們也是找校長的。其中一位名叫“小寒”的年輕人告訴我,她們都是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志愿者,經(jīng)常來找陳向紅校長取經(jīng),陳校長的辦公到從不鎖門……

正說話間,陳向紅來了,她連聲說抱歉抱歉,剛處理完一撥行政事務(wù)。她帶我參觀完整個校園,最后把我領(lǐng)到教學樓頂層的美術(shù)教室,指著事先備好的筆墨紙硯,請我題詞贈言。我說,干脆我為學校畫一幅畫吧!

教室窗外高架縱橫,綠意蔥蘢,耳畔隱隱傳來高鐵飛馳而過的聲音。我提筆在手,正在沉吟。陳向紅說:“吳老師,給我們畫一幅松樹畫吧!”“你喜歡松樹?為什么要畫松?”“我想,我們江南初中首屆學生不正像園丁在校園里種下的第一批樹嗎?請幫我們畫一棵松樹吧!不但要枝繁葉茂,而且要主干粗壯,氣勢雄偉,寓意著江南初中的基業(yè)長青?!薄昂玫?!就畫松?!蔽疫x了一張六尺整張的宣紙,平鋪在江南初中教學樓頂層美術(shù)教室的桌上作畫。就這樣,在眾人圍觀之下,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一幅題名為《向陽生》的巨幅松畫終于完成。

國畫作品很少題名三個字的。如畫松,一般會題“萬古長青”或“乾坤清氣”。而我題“向陽生”,是因為這是恭祝江南初中創(chuàng)校大吉的賀畫。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學生的精神面貌就是學校最生動的氣韻天象。作為教師,最質(zhì)樸的希望就是孩子們朝氣蓬勃、向陽生長。孩子們只要向陽而生,就一定能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在蕭山江南初中,學校提出了以教師的生命狀態(tài)影響孩子生命狀態(tài)的理念。首訪江南初中,我始終被師生們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所感染、所激勵、所鼓舞,這不正是“向陽生”最好的狀態(tài)嗎?于是,我在畫作右上方題寫了三個大字“向陽生”。后來,陳向紅校長告訴我,該校702班的李子歌同學因有感于“向陽生”這三個字,連寫了三首以“向陽生”為題的詩歌。我想,也許這就是環(huán)境育人的生動例證吧!

唐代詩人元稹嘗作五言詩《畫松》:“張璪畫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掃春風,枯龍戛寒月。流傳畫師輩,奇態(tài)盡埋沒。纖枝無蕭灑,頑干空突兀。乃悟埃塵心,難狀煙霄質(zhì)。我去淅陽山,深山看真物?!饼埍还J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因為松樹枝干如龍之軀干,松樹之皮如龍之鱗,因而松樹也被譽為“站著的龍”,象征著基業(yè)長青。

小時候讀到課本里陳毅元帥寫的《梅嶺三章》:“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不禁神往。大畫家吳山明先生以此詩的前兩句為題,在1977年創(chuàng)作了《陳毅將軍像》。去年,我應邀前往陳毅元帥的故鄉(xiāng)四川省樂至縣采風,創(chuàng)作了一首《樂至的選擇題》,詩中有“就像黨史里那一棵文韜武略的松樹,從梅嶺長出青色的枝條”之句。

已故中央文史館館員、花鳥畫家張世簡曾作國畫《松鷹圖》贈我。他畫的鷹或棲于松枝之上,或翱翔于山谷之間,氣勢威猛,令人贊嘆。張世簡先生曾多次向我示范國畫松鷹技法。因為愛松,所以賞松、寫松,畫松。不知何時,松已成為流淌在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瘦石寒梅共結(jié)鄰,亭亭不改四時春。須知傲雪凌霜質(zhì),不是繁華隊里身”。我相信松的品格一定能夠內(nèi)化為江南初中孩子們的骨骼和血液,相信向陽而生的江南初中一定能迎來東風浩蕩的美好前程!

覓松壯精神

在杭州市蕭山區(qū)江南初中校園內(nèi),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樹,松樹旁邊立著一塊巨石,巨石上鐫刻著三個大字“狀元樹”。這棵樹的來歷,要從創(chuàng)始校長陳向紅說起。

“什么樹最能代表中國精神?”“當然是松樹啦!它不但代表著是堅強不屈的精神,而且是正直、堅貞的象征,萬古長青的代表?!薄昂?!那我就提議選松樹作我們的校樹,讓青松品格感召并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p>

早就聽說過特級教師陳向紅的決策力和執(zhí)行力都很強,沒想到從動議到執(zhí)行,僅僅用了一天時間。這讓我感受到,這位看似纖弱的江南女校長剛強的內(nèi)心。

尋找這樣一棵松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適合在南方種植,且在造型上要有氣勢,與校園內(nèi)的景觀形成一種呼應的關(guān)系。

首先要明確松樹的尋找方向。那種景觀松,看上去虬枝盤曲,氣度不凡,但細想想,不過是放大了數(shù)十倍乃至上百倍的盆景,與“百年樹人”的理念不符。陳向紅想到初中語文書里有篇《送東陽馬生序》的課文,作者宋濂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刻苦學習的親身經(jīng)歷,教育馬生要刻苦讀書,以期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他祖籍金華潛溪,后遷居浦江。其師吳萊,被時人譽為“浦陽江畔大儒”。他以布衣之身,教書為業(yè),先后在諸暨白門義塾、浦江鄭義門東明精舍主教,培育了不少棟梁之才,宋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宋濂先到諸暨白門拜在吳萊門下,后隨吳萊就讀東明精舍。1335年,吳萊因病辭教后,薦宋濂主教東明精舍20余年。宋濂繼承了吳萊的思想衣缽和學術(shù)風格,不但為鄭氏義門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還整理編定了《鄭氏家規(guī)》。出仕后,以此為藍本,修訂了《大明律》,成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

浦江吳萊山多松。宋濂就是吳萊先生悉心教導,培養(yǎng)出來的一棵“巨松”。陳向紅想,如果能將吳萊山上的松移植一棵到杭州蕭山江南初中的校園里,讓孩子們天天與松見面,與松交談,與松共成長。見青松而思吳萊,想宋濂,繼而想到《送東陽馬生序》中的諄諄教誨,想到歌曲《我愛你中國》中的青松氣質(zhì)和紅梅品格,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嗎?

想到這里,陳向紅決定立即動身前往浦江吳萊山,親自“請”一棵松樹落戶到蕭山區(qū)江南初中的校園里來。她聯(lián)系了我的老朋友浦江畫家謝陽斌、浦江月泉中學書記黃東曉作向?qū)?,奔赴吳萊山途中又聯(lián)系了前吳鄉(xiāng)裊溪村黨支部書記吳根展,前往山高路陡的吳萊山尋覓理想之松。這是一場奔赴“信仰與精神”的覓松之旅。“七彩江南,為愛而來”,只要心中有愛,一切困難都將迎刃而解。一路上,樸實仗義的謝陽斌先生、熱情達觀的黃東曉書記,內(nèi)斂善良的吳根展支書不懼高山陡嶺翻越了吳萊山的許多山坳,細細檢索了每一片松林,并在吳萊先生詩歌的指引下一一問候了吳萊山的木棉、葛藤、紫竹、青蕨……溫暖的陽光照在這支“尋松小分隊”的身上,他們的心靈與明媚的陽光一樣溫暖而清澈。在一天一夜的尋覓過程中,陳向紅的腦海里浮現(xiàn)的都是先賢宋濂的話:“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頓感腳勁倍添。

在陳向紅心中,這是一次中華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尋根之旅”?!洞髮W》一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跟我們當代教育所提倡的“立德樹人”的理念一脈相承。我們都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國家的棟梁之材。“十年樹木”恰恰是“百年樹人”的物化。

陳向紅的覓松之旅得到了吳萊后人的熱情支持。她終于在萬頃松濤之中,采擷到一朵綠色的浪花。吳萊先生隱居地裊溪村深藏于吳萊山中,四周竹林幽靜,野櫻漫山,梯田錯落,古道蜿蜒。生長于此的松樹可謂得天地之靈氣,享日月之精華。這樣的松,帶有強烈的歷史印記,是文化符號和精神圖騰。在陳向紅校長實地探訪了吳萊先生的隱居地之后,畫家謝陽斌幫她實現(xiàn)了將青松移植到江南初中校園內(nèi)的愿望,并捐贈巨石一塊,邀我題字于其上。

如果論樹干的粗壯,松樹不如香樟;如果論生長速度,松樹不如水杉;如果論名貴程度,松樹不如楠樹。但松樹昂揚向上的精神,萬古長青的寓意,卻是任何樹種都無法匹敵的。陳向紅說,選擇松樹作為校樹,是因為松樹品質(zhì)是中國精神的代名詞。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wù)。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nèi)恕l(fā)展人。

“立德樹人的德,首先要樹立孩子們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陳向紅如是想。

為什么要題名為“狀元樹”呢?蕭山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賀知章這樣大名鼎鼎的狀元詩人。蕭山人知松,愛松,“北干松風”是舊時蕭山的“八景”之一。陳向紅說,選松樹作校樹,并將其命名為“狀元樹”,并非希望孩子們?nèi)巳藸幃敗案呖紶钤?,而是希望孩子們能以青松為榜樣,學習青松正直高潔、不畏嚴寒的品質(zhì)。

當我在北京的寓所里提筆寫下“狀元樹”的時候,心中無限感慨:我們常常把教育工作者比喻為“植樹人”。那么在植樹之前,我們是否應該像陳向紅那樣,想一想:我們該植什么樹?我們是否也會像陳向紅那樣,在想明白了之后,馬不停蹄地付諸行動呢?

栽松寄厚望

朋友,你有過親手栽種一棵松樹的經(jīng)歷嗎?光栽種還不行,還要保證成活率,可見栽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洲女作家丹比薩·莫約說過一句發(fā)人深省的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

老同學謝陽斌告訴我,接受陳向紅校長的委托,當他親自“護送”一棵正值壯年的馬尾松,驅(qū)車百余公里運往蕭山江南初中時,感覺自己的使命是神圣而光榮的。山地上的原生松必須經(jīng)過一段移栽的適應期后才能成活。為了找到一棵易于移植的松樹,謝陽斌不但翻遍了整座吳萊山,還輾轉(zhuǎn)去了金華不少地方,考察了許多松樹品種,仔細比對了各種松樹的造型、栽種方法與成活率,可謂是煞費苦心,頗費周折,但他覺得很快樂,因為他認定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在校園內(nèi)移植松樹,是蕭山區(qū)江南初中校園文化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栽種當天,學校一樓夢想階梯教室里正在播放音樂,一場名為“太陽被人圍觀”的詩歌分享會和“詩學校園”啟動會正在這里隆重舉行。謝冕、食指、艾偉等大咖紛紛在大屏幕上亮相,來自云南、四川、福建和浙江等地學校的師生們以詩的名義在此相聚。我有些恍惚:這是一個怎樣的精神高地,能夠讓這么多的文化名人“云”集于此?我想,也許是這松樹的呼喚吧!

栽樹的場景雖然簡單,但是儀式感特別強,令人感懷。全校師生,包括在場的參加軍訓的教官以及嘉賓都見證了這場別開生面的栽樹儀式。校長陳向紅說:這棵松取名“狀元樹”,一是它來之不易,是畫家謝陽斌先生輾轉(zhuǎn)數(shù)百里從浦陽江上大儒吳萊的隱居之地浦江縣前吳鄉(xiāng)毛家村北部深裊江源頭移植過來。吳萊乃元代學者、集賢殿大學士吳直方長子,吳萊弟子眾多且才人輩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就曾從其學。二是“同飲一江水,共續(xù)狀元脈”,從吳萊山移栽松樹,表達了捐贈者對江南學子殷切的期待和對江南初中的美好期許。

陳向紅校長雖然個子不高,但言辭慷慨激昂,字字句句飽含真情,現(xiàn)場師生無不為之動容。她說:“這棵樹是江南的樹,也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信仰之樹,我們每個人都要愛護它、培養(yǎng)它,助力它茁壯成長?!痹趫龅囊话傥迨嗝麕熒ňG化工人、保安叔叔、保潔阿姨,還有外來臨時幫工的工人,參加軍訓的教官、嘉賓、家長等等,大家都拿著鏟子無比虔誠、無比認真地一一為這棵“狀元樹”培土澆水。整個儀式雖然只有半小時左右時間,但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卻是深刻而深遠的。

當陳向紅校長向我轉(zhuǎn)述栽松現(xiàn)場的情景時,作為捐贈者,我為這棵松樹得其所、遇知音而深感欣慰。

李白的《南軒松》云:“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何當凌云霄,直上數(shù)千尺?!惫湃藢懺?,常用比興手法,以物喻人。這人和松之間,冥冥當中仿佛有著某種心靈感應。記得舊居鄉(xiāng)村時,鄰居家有二子,一名青松,一名勁松。種樹如育人。孩子的名字中寄寓了父母的美好期盼。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我想說的是,當你親手栽種下一棵松樹,才會真正體會到植樹人的責任、滿足和喜悅。

能遇到一位有著松樹情懷的校長、一群有著青松內(nèi)涵的老師,江南初中的學子們無疑是幸運的。我相信,今后無論走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們的基因里都有著松樹的品質(zhì),“寸寸凌霜長勁條”的松樹精神一定會伴隨著他們成長!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攝影出版社總編輯、北京市寫作學會副會長)

版權(quán)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吳重生】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wù),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