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塔布古寺

杜欣欣2023-01-16 21:13

杜欣欣/文

駛出卡爾帕不久,西藏高原的蒼涼就撲面而至。戈壁荒原,居民極少,我們很快就成了路上唯一的車子。

一個軍人走上公路,示意我們停車。待他坐進來,我才知他錯過了來往于營區(qū)的班車?;叵肫饎偛怕放赃€站著若干男女,大概都是搭車客,只是草民沒有軍人那么理直氣壯罷了。聽軍人說他當兵已有5年,納庫湖年年都泛濫。湖附近的公路時開時關,根本無法預測。他再次證明了不通的路段只有兩公里,人畜可行,汽車卻未必。這一帶公路信息不通暢,只能走到那里再說。若走不通,那就意味著必須原路返回西姆拉,再從那里至凱龍。如是,我們的行程將推遲一周。

駛近納庫湖時,我們就聽到炮聲隆隆。懸崖之下,司丕提河波濤洶涌。天不藍,水不清,周遭皆為黃土,哪里有湖?原來那湖在2000多米的高處,走在這條飽受洪水折磨的路上根本看不到湖景??亢幸蛔拇迩f,傳說那村子因蓮花生大士投擲了一塊石頭而建,當?shù)厝四ぐ菀粔K印有大士的腳印的巖石。但行程不容我們再作停留了。

炸山清路完畢,跟隨著筑路工,我們慢慢地駛上被湖水泡軟的公路。車輪貼著路沿,左右扭動著,小心翼翼地躲避著深淵,終于駛過了這最不確定的兩公里。

剛剛駛過這段路,待要松下一口氣,就見前方正在滑坡。旋渦般的狂風在土坡上卷起碎石泥土,司機無論如何都不肯向前走了。我下車去察看,其他人在后面大喊:“當心!”我踢了踢石頭土塊,發(fā)現(xiàn)還都松軟新鮮。前后無人,等待無望,我開始動手將大石塊推到山下,其他人也下車幫忙。我們用小石頭敲碎土塊,砸平土堆,為車子墊出一條路。

納庫之后,我們在Sumdo離開了五號公路,向西而行。這條公路一直向西,穿越拉霍爾-司丕提(Lahual-Spiti)谷地,直到該地區(qū)的首府凱龍。從凱龍繼續(xù)北上,大概需要兩天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到達拉達克的列城。

Sumdo有個邊防檢查站,這次沒有邊防通行證是混不過去了。趁著方便,我進屋偵察了一下,原來這是一人站,堂屋放著兩只裝滿清水的大鐵桶,床上堆著被子,那被子顯然很久沒有洗過了。此地是雨影(RainShadow)帶,南亞次大陸季風不至,薩特累季河的支流司丕提河是主要的水源。我們也是在這里進入司丕提區(qū)。司丕提就是“地處中央”之意,它是通往拉達克、拉霍爾、庫魯和西藏的南北中樞,谷地從此延伸150公里,一直接到昆祖姆拉山口(KunzumLa)。昆祖姆拉山4950米高,它分割了拉霍爾和司丕提,而羅譚隘口(RohtangPass,4000米)又將拉霍爾–司丕提谷地與印度的其他地區(qū)隔開。我注意到,從這里開始,山口名稱隨之藏化,一些地圖特別在“La”標出英文“Pass”。這一帶是印度人口最稀少的區(qū)域之一,每年只有5-10月可以走陸路,也就是說,這片谷地要與世隔絕長達半年多。

現(xiàn)在我們正行駛在北印度的“佛圈兒“。這一帶深受西藏文化影響,人種和建筑風格更加西藏化。沿途200公里,建有十幾座藏傳佛教的寺院。然而,”佛圈兒“的訪客極少,除了太偏遠,我覺得一個原因是與佛祖無直接關系。對佛祖有興趣的游客或去印度的那幾處佛教圣地:菩提迦亞、拘尸那和鹿野苑,或者去佛祖出生地尼泊爾的藍毗尼。那些對藏文化有興趣的游客又更偏愛拉達克。

路旁可見轉(zhuǎn)經(jīng)塔,小店里掛著印有活佛像的掛歷。但看上去,每個村莊與荒野一樣的貧瘠,根本不可能提供食宿。直到靠近塔布村,綠樹和人才多了起來。村里有小飯店,也能住宿,看來還是古寺帶來了生機。

塔布古寺都是泥磚的,中國稱之為“干打壘”。雖然占地大約一英畝,內(nèi)有九座佛塔,一座平頂?shù)闹鞯?,但建得矮小,且與山同色,遠看分不出彼此。近看,建筑造型渾圓笨拙,極為簡單,一派天老地荒的純粹。寺前的平臺上,一群藏人正在歌舞。

就地形而言,塔布寺夾在高山懸崖之下,既不高遠開闊也不吉祥。當?shù)胤浅X汃?,之所以建寺,是因穆斯林進犯,通商路不得不改道至此,而西藏宗教機構歷來與貿(mào)易關系密切。近代中印邊境局勢緊張,直到1990年代,這一地區(qū)才對外開放。消失的王朝,密宗,長久的對外封閉以及不知名的語言,都為古寺涂上些許神秘的色彩。

據(jù)考證,塔布之名并非藏語,至今不知是什么語。該寺院大約建于公元996年,據(jù)信建寺人是仁青藏布(RinchenZangpo)。除了塔布寺,他還在西藏西部建立了100多所寺院,其中包括尼泊爾的仁欽林寺。在佛教歷史上,正是仁青藏布將梵文佛教文本翻譯成藏文,使佛教得以在西藏傳播。仁青藏布是當時藏王的叔叔,那個王室是古格王朝的后代,該王朝曾于吐蕃之后雄踞藏西達600年,其后突然衰落。

在喇嘛帶領下,我們進寺參觀。古寺院的內(nèi)部格局與西藏的完全相同,只是沒有西藏知名寺院中擁擠的信眾。坐墊整齊地排放兩邊,法器肅穆。酥油味彌漫于壇場,經(jīng)幡微動卻不見人來。寺里的壁畫更具中亞風格,某些壁畫的神態(tài)相當活潑,愉悅多于神圣。與沿途的其他寺院一樣,這里也不能拍照。喇嘛的英語口音極重,完全不知所云。我只好買本書來讀。從書中得知,一些歐洲藏學家曾多次到此考察,考察結果之一,是主殿入口處的那尊雕像是當?shù)嘏^人,與佛教無關,顯然她因極具影響力而被后人神化。

塔布寺是印度最古老且一直使用的泥磚佛寺,因壁畫而被稱為喜馬拉雅的阿旃陀。不過那稱呼真是過譽了,塔布壁畫根本無法與阿旃陀壁畫相比!阿旃陀石窟位于馬哈拉施特拉邦,在公元7世紀,那個地方屬于摩訶剌侖國。玄奘和尚曾到訪那里,并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阿旃陀的阿折羅石窟。雖然他是第一個提及阿旃陀的非印度人,但在公元前兩個世紀,人們已經(jīng)在阿旃陀的石壁上開鑿洞穴了。在差不多的時間里,印度北方阿富汗的巴米揚峭壁上,藝術家們也在雕刻三尊巨大的佛像。

2005年圣誕前夜,我到訪阿旃陀。石窟中沒有燈,借著手電光束,我看到一方方藻井,一幅又一幅壁畫。那些壁畫有凡人、王宮貴族,有半人半鳥的神靈,有棕櫚樹,猴子,還有佛祖的一生。在佛祖拈花微笑的壁畫上,藝術家竟然畫出閃亮的金色和半透明的藍色,而所有的顏料都取自天然。雖然過去了1500年,壁畫也有殘破,但佛祖的微笑不僅是安穆慈悲,還有一種星空般的神秘。我還記得,黑暗中,一個西方人說:“東方的蒙娜麗莎!”雖然是贊譽,但我當時恨不得反駁他的無知。

喇嘛帶我們走出寺院,他指著周圍的山說:那上面的洞穴都是佛教徒的修行地。這里非常干燥,不知歷史上有沒有那種自我木乃伊的修行僧人。在納庫時,我們聽說附近崇拜一個自我木乃伊的喇嘛,那人在幾千年前坐化而去,當?shù)氐母吆衬畾夂虮4媪怂倪z體。大概1970年代,印軍在那里筑路發(fā)現(xiàn)了他,從此成為膜拜景點。我素來對古尸沒興趣,即便是保存了頭發(fā)和牙齒的木乃伊。

寺前,歌舞聚會的人群早已散去,只余兩人在平臺上打坐。一片寂靜,打坐者和我之間,似乎隔著幾個世紀。

我們到村里喝茶。茶店門口,一只小狗耷拉著耳朵蹲著乞食。久不見人來,它就跑進店內(nèi)。茶館里養(yǎng)著一只大狗,小狗一入門,大狗立刻就去攆。攆得兇猛,小狗叫聲甚悲。這里的茶由酥油、大麥混合而成的咸茶,Daksh和查理都喝不慣酥油茶,另點了英國茶。我覺得他們挺傻的,在高寒地區(qū)喝酥油茶最熨帖了。聽店主說,這里每戶居民都養(yǎng)牛羊,那些類似吊腳樓的房子下層就是牲口棚,所有食材都是當?shù)禺a(chǎn)出。這里炒菜也用酥油,炒過的菜加水熬湯,然后把面團放湯里煮。如果是貓耳朵,我想會很好吃的,但包子大小的面團嘛,不如烙餅就菜湯。

酥油茶快喝完時,就見走來一西方人。這人穿件舊雪衣,滿面風霜。一進屋,他就用英語大聲對店主喊著:“還是昨天的那個菜。”一會兒菜端上來了,原來他點的是炒面和西紅柿湯。我過去和他聊天,他說來自芝加哥,每年夏天都來這里。“在這里做什么?”他答:“教小學。”隨即補充道:“我學的英文藏文和印地語,在這里比在芝加哥更能派上用場。”在亞州或南美旅行,有時會遇到歐美人士。但在這樣偏僻的地區(qū),外籍人士還是不多見。這些人一般無家室,即使有也多娶外族女子。其所學所愛甚偏,在主流社會不得意。若不能在大學或科研機構任職,且不打算從事體力勞動,他們往往會選擇出走遠方。即使是歐美比較貧窮的人士比當?shù)厝诉€是富裕,同行的查理不也是這樣嗎?

晚上到達卡匝(Kaza)村,旅店的老板是藏人。從飯廳里的全家合影上看,這家的女人長相精致,衣著現(xiàn)代,我不禁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西藏貴族女人的照片。男主人的英語很流利,待人接物帶有某種驕傲。他見我是漢人,雖然沒說什么,但我能覺察出神態(tài)的微妙變化。后來聊得多了,他才熱情起來。后來我們?nèi)ミ_拉薩拉,Daksh囑咐我:“如有人問你從哪里來,你就說日本。”我聽了大笑:“你根本分不出中國人和日本人。”

點菜時,我看到菜牌上的“MoMo”,立刻想起在薩拉汗時就看到這個菜名了。店主解釋說:“MoMo就是面里包餡。”那不就是包子或餃子嗎?估計“MoMo”是漢語讀音。因這一路都在食素,我問有沒有肉餡?店主為難地說:“你還是點素餡的吧,菜是自己地里的,饃饃是現(xiàn)包的,要一刻鐘才能上桌。”在塔布之前,我們也曾停于路邊小店,可是蒼蠅的陣容太過強大,我只買了西紅柿,但那西紅柿味道極好,想必這里的蔬菜也鮮美。

先上來的是面片兒湯,湯鍋足有小臉盆那么大。湯很熱,面片也勁道兒,還放了辣子。我把臉埋在湯盆里,稀里嘩拉地喝著,不禁想起小時候喝過的面片兒湯。

面片兒湯喝完,主人端上一個木頭蒸籠。打開一看原來是蒸餃,熱騰騰的,胖胖的,半透明地躺在里面。叉起一個,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雖是素餡,卻非常鮮美,味蕾頓時蘇醒過來,這是我到印度之后吃得最舒服的一頓飯,

Yummy!

(作者現(xiàn)居美國亞特蘭大。主要作品《恒河:從今世流向來生》、《此一去萬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