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大學的精神

春暖花開2024-05-14 08:54

春暖花開

陳春花/文?

對大學獨有的情結,讓我受益無窮:喜歡在大學校園里漫步,喜歡看夜晚通明的圖書館燈光,喜歡告示板上色彩斑斕的廣告,喜歡沖氣十足的操場,也喜歡清晨樹下喃喃的閱讀聲······

1854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學校長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這樣描述大學:一所大學就是一個群英會集的殿堂,天下各處各地的學子到這里來,以尋求天下各種各樣的知識。

大學定義本身就足以讓我歡喜與流連,以至于我有很多機會去做一些新嘗試,但是每一次我都選擇維持在校園工作的習慣。

每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我都會想辦法去看大學,世界上的大學究竟有多少?沒人統(tǒng)計過。中國有兩千多所,美國有六千多所。各國的大學形形色色,各具千秋。盡管大學之間是如此的不同,可是總是有一些東西是一樣的,而正是這個特質(zhì)深深地打動著我。


01 惟其包容,才有其大

自從1530年以來,西方世界只有85個機構存活至今,其中就有70所大學。為什么大學會具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為什么大學總是一種象征?為什么大學可以承載歷史和時光?是因為大學有著精神的特質(zhì)。

大學從創(chuàng)立起就體現(xiàn)著她獨有的包容特質(zhì)。大學創(chuàng)立于中世紀,大學(University)來自拉丁文名詞“universitas”,意思是“整體”“社會”“世界”“宇宙”。

因此,大學從詞源上就已經(jīng)蘊含了包容萬象的特性。這種包容性在大學數(shù)百年歷史中不斷發(fā)展豐富,使大學成了一塊包容不同學派、觀點、人才,能夠自由開展各種學術研究和探討的領地。這種包容性已經(jīng)成為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大學在創(chuàng)辦之初就秉承了這種精神特質(zhì)。上個世紀初,馬相伯先生在創(chuàng)辦復旦公學的時候,提出12個字,叫“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學,兼容并收”。此時的馬相伯已經(jīng)67歲,但是老人一點也不守舊。在復旦創(chuàng)辦之初,就吸納了十幾位留洋的學有專長的教師,開設的課程令人耳目一新。

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奠定了北京大學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精神,也確立了中國大學的基本準則和文化精神。

蔡元培先生曾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大學教育,深受現(xiàn)代教育之父洪堡的思想影響。他認為,大學是人格養(yǎng)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北大不僅包容了舊學代表和拖長辮、著異服的前清遺老,更包容了接受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進步青年教授。

蔡元培先生認為,“大學教員所發(fā)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黨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學者之牽掣。茍其確有所見,而言之成理,則雖在一校中,兩相反對之學說,不妨并行,而一任學生之比較而選擇,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p>

從馬相伯的“兼容并收”到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這不是偶然的,它反映出這些教育先賢們對大學辦學思想的共同理解。也正是這份包容,可以給學子們寬松的環(huán)境、思想的沖撞、見解的交融、心胸和視野的開闊。


02 惟其常新,才有活力

大學之所以具有活力,是因為她在本質(zhì)上是創(chuàng)新的。魯迅先生曾說:“北大是常為新的”。我們也可以說:“大學是常為新的”。

大學具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內(nèi)在動力,這是由大學對于知識無止境的探索所決定的,也是由大學需要不斷培養(yǎng)青年學生決定的。

大學的這種創(chuàng)新性,對社會文化有引領的作用,使大學成為社會的思想高原和文化的輻射源。大家都知道,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祥地,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fā)起“五四”運動、促進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學的創(chuàng)新不僅在社會思潮,在科學研究方面也始終走在社會的前列。創(chuàng)新需要積累,創(chuàng)新需要勇氣,甚至犧牲。

上個世紀50年代,生物學界照搬前蘇聯(lián)的米丘林學說,錯誤地把遺傳學批判為資產(chǎn)階級的科學,各大學停止基因遺傳方面的課程,停止遺傳課題研究,甚至要有關科學家檢討。

復旦的談家楨教授是摩爾根的弟子,他頂住這些批判,繼續(xù)廣泛介紹遺傳學說,帶領師生進行多方面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是第一個將分子生物學介紹到中國的科學家,他所領導的遺傳研究所成為中國基因遺傳研究的重要基地。

倘若沒有當年談家楨教授的堅定、執(zhí)著,就不會有今天生命學界的多樣化和繁榮,中國人就不可能參與人類基因圖譜的測試工作。

大學里就應該擁有求異思維,或者是逆向思維。大學里欣賞的就是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不欣賞從眾行為,贊賞批判精神。正是在這樣的氛圍里,創(chuàng)新才有可能。?

“不強調(diào)認同他人而否定自己,不努力否定他人而標新立異,只是把握好自己,認同自己?!狈浅UJ同曾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的秦紹德先生在一次講話中說的這段話。

大學就應該是保持個性、張揚創(chuàng)新、尊重獨立的地方;大學就應該是保持創(chuàng)新、接受挑戰(zhàn)、引領文化的圣地。


03 惟其承擔,才有魂魄

馬寅初校長是北大歷史上一位骨氣非常硬的校長。他說:“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在他看來,為了追求真理應該舍得犧牲一切。

當“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消息從北京城傳到清華園后,聞一多先生只將岳飛的《滿江紅》書于墻壁,清華學生的隊伍就集合起來了,浩浩蕩蕩向城中進發(fā);當日寇鐵蹄進逼華北,清華學生發(fā)出了“華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張平靜書桌”的吶喊,這成了“一二·九”愛國運動的動員令。?

民族危亡則大學艱難,國運昌盛則大學興旺,從中國大學的發(fā)展史來看,大學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大學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國的大學不僅根植于具有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之中,而且北大、復旦、清華都分別誕生在中國近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北大創(chuàng)建于1898年,這一年,“戊戌變法”失敗,意味著中國封建王朝的自我改革運動不可行,要尋找新學之路;復旦創(chuàng)建于1905年,這一年,延續(xù)了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被宣告廢除,中國教育乃至中國文化,從此開始了新舊分野;清華誕生于1911年,這一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王朝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中國由此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時期。這些承擔,彰顯了大學的責任,也使得大學擁有了振興民族的使命,這樣的使命感給大學以靈魂,給青年以動力。?

包容、常新和承擔讓大學具有了久遠的根基,有了可以熔煉學生骨骼和精髓的元素。很多人問我,大學最重要的價值在哪里?在我理解,大學教育最本質(zhì)的過程是人文的過程,是崇高品性形成的過程。

同樣的年輕人,考入大學和沒有進入校園,一年下來兩個人就完全不一樣了。是什么使他們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是大學的人文熏陶、大學的精神修煉。

大學的重要性,是其他方式都不能替代的,不是知識,不是設備,也不是大樓,而是大學所具有的精神特質(zhì)讓學生受益終生。如果僅僅從知識的角度來看,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技術不能解決的正是校園所形成的人文氛圍。沒有在大學里浸泡四年,年輕人就不會真正具有知識的魅力和完整的人格。?

大學的功能不限于洪堡的“知識傳播之地與知識產(chǎn)生之地”,大學的教育是“人格教育、通識教育、終身教育的基礎”。大學的重任在于知識和精神的傳承與創(chuàng)造,大學是精神的象征。

1929年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紀念碑撰寫的銘文:“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清華學校建校之初,梁啟超先生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激勵清華學生,鑄就了清華人一種博大的胸懷,而這也是所有大學人應該擁有的情懷。


04 純粹的知識追求又保有完整的人格

大學對學術和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這種追求表現(xiàn)在始終堅定地前行,始終不懈地努力,表現(xiàn)在不盲從、不輕棄、不屈服、不張揚。這種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靜靜地流。

雖然默默無語,但靜默之中卻蘊含著巨大的決心、執(zhí)著和勇毅。這種追求是大學里最令人欽佩的特質(zhì),而這些特質(zhì)是由我們每一位教師的特質(zhì)折射出來。

竺可楨先生說:“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yōu)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假使大學里有許多教授,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yè),以作育后進為無上職責,自然會養(yǎng)成良好的學風,不斷地培育出來博學敦行的學者?!?

1931年出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教師的水平?jīng)Q定了大學的高度,教師的生命力賦予了大學的生命力,而教師的價值判斷也決定了大學的價值和年輕人的價值,每一次想到這里,我都會誠惶誠恐,覺得身上的擔子重之又重,教師真的是“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是否具備了高尚而鮮活的靈魂呢?

姚國華先生說得好:“對于內(nèi)心充實的思想者和學問家來說,教師是生命可以延伸的職業(yè),是人生的理想選擇,不僅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驕傲,而且有自我表達的樂趣。生活在年輕人中,與他們對話,教學相長,可以保持自己心態(tài)的青春活力?!蔽覀冏龅糜秩绾文??

大學的精神特質(zhì)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它是獨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和被傳承的。當你身處大學校園的環(huán)境里,思考和想象體現(xiàn)出自身的優(yōu)勢,求知和理想相容在一起,自我實現(xiàn)和深入創(chuàng)造的準備充分而明確。

因此,無論是什么時代的大學,無論是什么文化背景下的大學,共同的價值追求并不妨礙我們?nèi)ンw味其中的差異,讓學子在純粹的知識追求中又保有了完整的人格,這是大學的魅力!?

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大學是:一種特立獨行的思想;一種深遠巨大的影響;一種兼容并收的氛圍;一種穿行時空的光芒;一種刻骨銘心的境界;一種運行人生的能力····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春暖花開】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熱新聞

電子刊物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