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7)科技篇

文博時空2023-09-20 08:10

文博時空 作者 顏歆窈等 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精工絕藝,融通中外。數千年來,中國工匠創(chuàng)造出了一系列精巧絕倫的藝術品。

在柔美的燈光下,這些精美文物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埋藏地下 2000 多年的銅車馬,至今還能夠靈活行駛;在古老的越王勾踐劍面前,二十余層紙張竟一劃可破;“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每平方厘米里居然容納了 220 根經線和 48 根緯線……這些成果的實現(xiàn)方式,卻至今無人知曉。即使在現(xiàn)代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當下,許多工藝仍然無法被解釋和復制。

這些未解之謎存在于青銅器、玉器、織物等多個領域,展示了中國工匠的非凡智慧。今天,就讓我們深入探索這些技術奇跡,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領略中國古代的神秘工藝文明。同時,我們也將思考現(xiàn)代科技與傳統(tǒng)工藝的結合,獲得技術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新啟示。

01

后母戊銅鼎

商 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后再裝范澆鑄而成。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環(huán)節(jié)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在內范與外范之間澆注銅液時,所需的銅液至少一噸,而在當時,這么多的銅液是如何一次性澆鑄成功的,目前還沒有結論。

02

齊王墓青銅方鏡

漢 淄博市博物館


齊王墓青銅方鏡長 1 米多,重達 113 斤,而厚度卻只有 1 厘米多一點,這個厚度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中國出土的圓形銅鏡較多,但方形銅鏡非常少見,與常見的圓形銅鏡相比屬于異形,其鑄造工藝難度更大,更需要依賴工匠豐富的鑄造經驗。

03

銅奔馬

東漢 甘肅省博物館


專家通過現(xiàn)代科學儀器進行金屬探傷分析、觀察表面鑄造痕跡和馬蹄底內殘存的鐵芯,再結合金屬成分檢測結果,確認銅奔馬是用青銅陶范鑄造法,分段鑄造焊接而成,且工匠在馬的右后腿內夾鑄了卯榫狀鐵芯骨,可以增強馬腿的強度和支撐力。

此外,制作者在腿根、踝關節(jié)、蹄足等受力部位也專門做了榫卯狀特殊處理,使銅奔馬得到了最佳強度和支撐效果,令這匹銅奔馬一足掠踏飛燕之上歷經 2000 年佇立不倒。不過,銅奔馬的制作工藝至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

04

銅車馬

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銅車馬是迄今為止最大的青銅材質鑄造的車馬出土文物,總重量超過 1200 千克。雖然銅車馬在秦陵地下埋了 2200 多年,但至今各種鏈條靈活可用,車門窗戶開閉自如,牽動轅衡,帶動輪軸轉動,還能夠載輿行駛。

秦銅車馬的眾多構件大多是鑄造成型。在鑄造方法上,根據構件的大小、薄厚以及不同的形狀,采用了不同的鑄造方法。大而薄的構件如拱形的車篷蓋,采用了鑄鍛結合的工藝。一些大型厚壁或長桿型鑄件,都采用空心鑄造,這樣既減輕重量節(jié)省了大量金屬,又避免鑄件疏松產生裂紋,還改善了材質性能。

秦陵銅車馬的組裝分為不可卸連接可連接兩大類,前者可分為鑄接法、焊接法、嵌法、鑄補法、紅套法、精接法;后者可分為子母扣接法、組環(huán)扣接法、轉軸連接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秦陵二號銅車馬安車為例,其總重達 1241 千克,由 3462 個零部件組裝而成,這 3462 個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除青銅件外還有 737 個金質鑄件和 983 個銀質鑄件。這些鑄件中的大鑄件,如篷蓋和車框架,面積均在 2 平方米以上;而最小的鑄件,有的只有 0.3 平方厘米。銅馬脖子下穗狀瓔珞是由一根根直徑只有 0.05 厘米的銅絲制作而成。銅車馬制作工藝要求之高,即便在今天也很難實現(xiàn),足見秦代治鑄生產技藝十分高超。

05

商銅立人像

商 三星堆博物館


銅立人像采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也有學者認為是四層衣),衣上紋飾繁復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銅立人像制作精美細膩,迄今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絕無僅有。

分鑄法是指青銅器物的器體與其附件分開鑄造,或一件青銅器物整體經過兩次以上鑄造,通過分鑄法,可以減少制范塊數,降低澆筑時范塊錯位的概率。

因為時間原因,銅立人像的具體鑄造過程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國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它可以稱作獨一無二,同期的西方文化還沒有出現(xiàn)形體這么高大、制作這么精美的青銅人像。

06

春秋越王勾踐劍

春秋 湖北省博物館


勾踐劍劍身以黑色菱形幾何暗格花紋為主,劍格還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構成了特殊的裝飾,由于表面花紋經過硫化處理,因此在千年之后依然艷麗非凡。劍與劍鞘完全融合,沒有一絲縫隙。劍首內壁有 11 道間隔 0.2 毫米的同心圓,紋理非常細致,現(xiàn)在的工藝都很難輕松完成。最為奇特的是劍體毫無銹蝕,并且非常鋒利,考古隊員對其進行測試,二十余層紙張竟可一劃而破。

在春秋時期,劍是重要的兵器之一,對劍的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劍的不同部位所使用的銅、錫比例也不同。劍脊要求有柔韌度,能彎曲,因此錫含量較低;而劍身處要求鋒利、對敵時有力度,因此錫含量較高。專家推斷越王勾踐劍采用的是復合金屬熔鑄法,劍脊和劍刃是用兩種不同成分的青銅以榫式鑄接法鑄造而成。

07

趙佶《草書千字文》卷

宋 遼寧省博物館 (上下滑動即可查看)


此作作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 年),是宋徽宗在自己的生日宴會上,興致高昂之際揮毫寫下的作品,所用的紙張乃是宮廷特制的,長達 10 米以上。這樣長的紙卷,在宋代的造紙條件下是怎樣被造出來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宋代以前,長卷之類的長幅巨紙,一般是將一張張小幅紙用由楮樹汁、面粉和白芨末制成的漿糊粘連起來的。到了宋代,卻能直接制造長達 3 丈至 5 丈(1 丈約 3.3 米)的巨幅紙。北宋官員、詞人蘇易簡提到:“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后于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簾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jié)之,于是以大薰籠周而焙之,不上于墻壁也。由是自首自尾,勻薄如一。”抄造這樣大的紙張,需要有相應的巨型紙簾、抄紙槽和烘干設備,還要數十人統(tǒng)一指揮,協(xié)同動作,其難度是相當大的,其場面也頗為壯觀。

有人推測,制成這張長達十米的紙張,得讓數艘大船橫于江上,然后再澆上紙漿,使其滌蕩均勻再自然干燥。另外,此作乃是以純金描有龍紋所制,極為華貴,據說當時這種宣紙存世僅此一張,耗費人力物力極多,單是這種宣紙放在現(xiàn)在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08

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博物館


綜合運用了淺浮雕和線刻等技法,其中線刻工藝出神入化,在 1 毫米的距離內可以刻畫 56 根線條,體現(xiàn)了當時高超的雕刻工藝。

玉琮四面豎槽內上下布列神人獸面圖案,單個圖案寬度不足 4 厘米,高僅 3 厘米,細如毫發(fā),肉眼極難辨識,堪稱微雕。神徽采用減地淺浮雕和陰線刻劃相結合的技法,浮雕部位的減地和打洼是基于原先直槽弧凸面的減地,淺浮雕的不同層次和凹洼的光的反射,使得神像在被觀看時具有特殊的效果,良渚文化玉器的淺浮雕開創(chuàng)了同類藝術形式的先河。

獸面的眼睛采用了管鉆技術,選用不同直徑的竹筒,配合解玉砂,采取鉆而不透的方式,在玉器表面鉆刻出印痕,形成正圓狀嵌套結構的眼圈。神人獸面紋的線條采用了陰線刻工藝,最細密處可在1毫米的間距內刻下 5、6 道紋路。根據德清中初鳴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遺址群出土的燧石巖雕刻工具可以推知,這種黑色燧石便是良渚人陰線刻的主要工具。在沒有金屬和高精度儀器的條件下完成如此微細的雕刻,足見良渚先民制玉水平之高。

09

大玉戈

商 湖北省博物館


大玉戈長 94 厘米,厚度僅 0.5 厘米,整件器物用玉石片仿銅戈式樣精心琢磨而成,表面平整光滑,器型體薄而扁,制作十分精致。

當時商人在沒有動力機械的情況下,將一塊大玉石加工制作成這樣長而薄的玉戈,顯示了商人在開料、切割、琢磨,以及鉆孔、拋光等方面的高超工藝。

10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

漢 定州市博物館


使用新疆和田玉雕制,由扁平且鏤雕各式紋圖的兩個支架和兩塊屏板卯合而成。中央兩屏片有榫可插入兩側支架的孔內,上層玉屏片正中透雕神話“東王公”的形象,盤膝高坐。左右兩邊透雕一個跪著的一女子,周圍透雕鳳、鳥、麒麟、鴨、獸等形象。下層玉片正中透雕一婦人形象應是“西王母”,頭部兩側日月相照,似乎象征著西王母與日月同存,兩側各跪一婦人,四周透雕龜、蛇、熊等形象。在高 16.9 厘米,長 15.6 厘米,寬 6.5 厘米的玉屏風上雕刻如此豐富的內容,說明了東漢時高超的琢玉工藝。

11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 

漢 新疆博物館


“五星”錦是目前所了解的漢代織錦中最為復雜、用色最多、密度最高的,50 厘米的門幅里面就有一萬多根經線,也就是說,每個厘米的織物都要接納兩百多根經線。

其技術難點在于織機設計和裝造設計。一個人獨立操作的多綜織機織出經錦,國內外尚無先例。在織造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提花開口的清晰程度;二是綜片總數有 86 片,如何解決綜片輕薄與其強度之間的矛盾;三是總經線數達一萬多根,經線密度大的問題。

12

水晶杯

戰(zhàn)國 杭州市博物館


由一整塊天然水晶制成,關于如何取芯目前仍無定論。

杯子是斜壁,上面寬,下面窄,這樣的玉器形制也增加了加工的難度??脊艑W家蘇秉琦先生認為,水晶杯可能使用了和玉器一樣的制作方法,用了管鉆的方法,也有可能是使用金剛砂磨。但是水晶杯究竟使用了哪種方法,至今也沒有定論。

外壁的拋光相對簡單,但是水晶杯上寬下窄,手伸不進去,里面的部分幾乎打磨不到。工匠是如何把內壁和外壁都打磨得那么光潔平整,也是一個謎題。

更多精彩文章

《哪種植物,中國人喜歡了兩千年?| 觀展》《石破天驚開新宇:令人驚嘆的石峁文明 | 訪古》《5000年前“江南勝景”:良渚人的一天 | 新知》《北大陳連山解讀:〈山海經〉現(xiàn)代人為什么看不懂?| 對談》《國寶中的國寶,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1)探寶篇》,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掃描開篇海報文博時空二維碼。


圖片 | 顏歆窈等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