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做出“碩博水平”成果,有多大意義呢

光明網評論員2024-04-24 08:01

日前,第39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獲獎名單公示后,個別獲獎作品受到質疑。例如,一獲獎作品涉及“蒙特卡洛算法”,被指過于高深。4月18日,獲獎小學生所在學校的知情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獲獎作品是在創(chuàng)意板塊,“它只是個創(chuàng)意,學生有閃光點的想法,并不需要實際做出來什么成果”。上海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也回應,針對網絡上的質疑聲音,已有專人跟進核實。

一覽這些獲獎作品,確實讓人“不明覺厲”。不只是“蒙特卡洛算法”,其他金光閃閃的題目還包括“低功耗多模態(tài)生物識別”“安全駕駛監(jiān)管裝置”“城市社區(qū)極端高溫天氣治理方案”等等,這些中小學生的視野之寬廣、思考之深刻、理論知識之扎實,著實令人驚訝。

肯定有很多人覺得這些作品很可疑,不太可能是中小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確實,一個中小學生可能很聰明,但是一個學術成果的完成,需要的是大量的專業(yè)學術訓練:找課題、查資料、寫論文。這些與其說需要聰慧,倒不如說更需要時間,很難想象六七歲才開始認字算數(shù)、如今不過十多歲的少年,是在什么時候學會這一手本事的。

而且中小學生似乎和他們的前輩們出現(xiàn)了斷層。一旦不再是中小學生、不再參加科創(chuàng)比賽之類的競賽,成了大學生之后,他們好像滿腦子考公考編考研了,以至于都有高校呼吁學生不要只盯著這些。那一個個聰明的大腦、閃光的點子、超強的科研能力,似乎都集體消失了。

當然,這么說只是從常識和印象出發(fā),也許這些中小學生確實是人中龍鳳、與眾不同,但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許能管中窺豹地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前不久北京郵電大學15位研究生聯(lián)名舉報導師事件,其中的一條就是導師鄭某曾要求學生們幫助其女兒參加創(chuàng)新比賽,稱該比賽能夠對其女兒的升學提供特殊貢獻,“但最后以失敗告終”。研究生幫著作假也沒成功,或許就說明這種競賽有多卷,也讓人猜測其他學生的成果是怎么做出來的?

競賽是必要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與科學精神。只是現(xiàn)有比賽的一些方式,似乎是在將學生催熟——去找一個業(yè)界前沿的課題,模仿大人寫一篇論文,一切都按照超出年齡段的程式來。有的時候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同一批中小學生:一邊寫著標題嵌著α、β之類的論文,一邊玩煙卡、模仿短視頻橋段、把網絡語言寫進作文,在競賽的時候,中小學生遠超常人的懸浮感就出現(xiàn)了。

其實,類似的事件應該仔細去調研一下。如果這些成果確實是各種外部元素催生的,倒不如認真改革一番。這不過是一種把戲,把成年人的能力強行嫁接到他們身上,除了考試加分之外,恐怕沒有多大意義,而且還會影響教育公平,是對公共利益的冒犯。

當然,這些成果也可能是真的,我們確實遇到了天才兒童,而且不止一個。那我們應該祝福他們,希望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未來都能成就斐然。既然都公示了,那么人們不妨保持觀察,看看他們之后的走向,屆時,對各種競賽成績的價值判斷,也就心里有數(shù)了。

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光明網評論員】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熱新聞

電子刊物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