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知識加碼”,給孩子一個安閑假期

郭講用2024-02-18 15:39

“不怕班里有學霸,就怕學霸放寒假。”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父母懷著這樣的心態(tài)給孩子定下的寒假學習計劃,導致一些孩子放假比上學還忙。寒假,這一本該讓學生放松身心、回歸悠閑的好時機,成了不少家長眼中抓緊補課、“彎道超車”的黃金期。

事實上,孩子們需要的不只是解決題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對人生挑戰(zhàn)時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包括如何應對壓力,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應對失敗和挫折。而這些重要的能力,卻無法從忙碌的學習中獲得。假期給孩子一點“安閑”的心靈空間,讓他們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或許對他們的未來更有益處。

事關心理健康的“安閑”,也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

“忙”字的構(gòu)造是“心”字旁加一個“亡”字,如果會意一下,就是“心亡為忙”。祖先在創(chuàng)造這個字時似乎也在提醒我們,要有意義地忙碌,要清醒自如地忙碌,否則就變成了毫無價值的瞎折騰。將這一概念延伸至教育領域,如果學生的學習忙到喘不過氣,這無疑是一種病態(tài)。當學生不能有效消化知識,無法及時厘清思維,知識學習就可能變得越發(fā)繁瑣,導致越學越多,越學越忙。

過度忙碌帶來的必然后果是學習的盲目性以及學生心靈的迷茫。而“安閑”屬于心靈教育的范疇,與學生的心理健康相關。

中國人向來認為唯“閑”能“安”。“舉重若輕”“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頌揚的是“安閑”的力量,“不是閑人不得閑,能閑必非等閑人”“閑門向山路,春柳讀書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則展現(xiàn)了“安閑”的智慧。心理學家認為,相比于緊張忙碌,工作學習中的獨到見解與創(chuàng)造靈感并非來自于刻意的深思熟慮,大多數(shù)源自“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自由心境。

事實上,設立假期的目的便是讓孩子有機會放松、調(diào)整。讓孩子的假期生活張弛有度,才能幫助他們積蓄正能量,在享受溫馨與陪伴中收獲自信與成長。

如果說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那么覺醒的靈魂必定是自由、安閑且通透的,這也是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的共情心、好奇心、自律性、創(chuàng)造力、專注力、覺察力的源泉。而在從家長到學生都充滿焦慮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別用“貪多不消化”加重孩子內(nèi)心的不安與焦慮

無論是在西方歷史悠久的博雅教育,還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談到的立志、立德、立言教育,其用意皆關乎“身心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防止學生成為沒有靈魂的專家或者只懂專業(yè)技術的“工具人”。這些教育理念鏈接的是諸如愛、自由、意義、生命等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這些問題的終極追問,古人給出的一個重要答案是志存高遠。

教育中如果一味強調(diào)“拿得起”“學得多”而缺乏了“想得開,放得下”的教育,知識背后的深意便無法內(nèi)化為人自覺的精神力量,結(jié)果只會越學越亂。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筆者深感“貪多不消化”的學習模式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刷績點、瘋狂考證、功利性選課、頻繁參加社團活動和各種競賽……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學生內(nèi)心的不安與焦慮。如果錯把欲望當志向,那是不可能找到高遠的志向的。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假期里,與其不斷地給孩子進行“知識加碼”,不如順應孩子的天性培養(yǎng)其身心與定力,擴展其視野與格局。譬如專注于一項體育運動,精讀一本經(jīng)典書籍,深悟一部經(jīng)典紀錄片,或者游歷山川大海,在壯美自然中放松身心、拓展精神版圖。

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的情感日歷。春節(jié)期間,也可讓孩子與父母、家人一起整理房間,一起制作美食……以感受親情溫暖,喚醒情感能量。亦可讓孩子寫寫《寒假感恩日記》,每天寫兩件值得感恩卻經(jīng)常被忽略的事,堅持下去即可在心田種下感恩的種子。

以美育心,給學生一個心靈釋放的空間

心理學家大衛(wèi)·霍金斯經(jīng)過30年研究,在實驗積累的上百萬組數(shù)據(jù)基礎上,提出了人類意識能量等級理論。意識能量層級越向上,越會有成就感與幸福感;意識能量層級越向下,越容易罹患精神疾病。而正向意識的產(chǎn)生都需要安閑的精神能量作為基礎。

中國人也有類似精神能量場的說法,即“精、氣、神”。從精神能量角度來看,當今東亞社會過早的競賽式教育,加之智能手機使用的低齡化早早地耗費了學生的精氣神,這或多或少會成為一些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罹患空心病、抑郁癥的誘因。

但是所謂安閑,并非倡導懶散或鼓勵躺平,而是在知識教育之余,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心靈釋放的空間,令其通過合理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解自我與心理調(diào)適,回歸到不緊不慢的內(nèi)在節(jié)奏,激發(fā)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與主動學習能力。

當然,在匆促急遽的現(xiàn)代社會,若想“安閑”也并非易事。除了應試教育的學習之“忙”,還有刷手機之“忙”。智能手機在某種程度上已“掌控”了現(xiàn)代人,尤其是定力不足的青少年的身心。

一個人注意力過度集中于一個興奮點上,就會忽略周圍其他事物。事實上,如果連家長自身都是手機依賴癥患者,又談何控制孩子玩手機呢?很多孩子的上癮行為都受家長影響。育兒先育己,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家長們要嚴于律己,嚴格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尤其是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盡量減少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做到專心陪伴。比如,讓孩子回歸傳統(tǒng)文化,領略傳統(tǒng)之美,以美育心。假期里的親子陪伴時刻,家長們不妨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把時間投入到更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情上。

來源:文匯報 作者:郭講用(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版權(quán)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郭講用】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

熱新聞

電子刊物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