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味更熱烈,來“天下第一家”過大年

大眾日報2024-02-07 16:13

“小年到了,春節(jié)還會遠嗎?”2月2日農(nóng)歷小年,被譽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開啟了一年一度的“孔府過大年”活動。與以往重視聽、輕互動的游覽方式不同,工作人員穿起漢服、唱起詩,精心設計了寫春聯(lián)、制門神、捏面人、縫布龍等體驗項目,游客深度參與其中,對孔府年俗的興致一下就被點燃。

新年新過,孔府的年味日漸濃郁,孔府年俗更在今年“出乎意料”地火速出圈。

年味,是傳承出來的

記憶深處最濃的年味來自哪里?是大紅的春聯(lián)、倒貼的“福”字?是沾滿手的黑色墨汁、紅色紙???還是廚房里大勺一圈圈攪和出的漿糊香?

“墨色要細潤,正確的研墨方法很重要。小朋友們看我這里,研墨要按一定的方向均勻地重按輕推,以圓形或橢圓形由外到內(nèi)周而復始地轉磨,用力不要過大也不要太急,墨與硯池應保持垂直,以防墨粒脫落……”聽過了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孔子書畫院名譽院長孔祥勝的講解,小游客們屏氣凝神,一縷縷悠長的墨香從指尖升騰開來。

長長的“萬年紅”裁切妥當,用水和面熬制的漿糊已經(jīng)放涼,孔祥勝拿出已經(jīng)快被翻爛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孔府檔案》中傳承了千百年的孔家楹聯(lián),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猜測和詢問著楹聯(lián)的意義,并選出自己認為最符合春節(jié)氣氛的,一筆一劃地寫在紅紙上。

“孔府作為孔氏大家族居住的地方,習俗也和民間不盡相同,寫對子、貼對子是重頭戲。”孔祥勝介紹,不論是“經(jīng)濟以詩書為鵠,文章得山水之腴”中對治理國家需強化人民教育的闡釋,還是“道德為師仁義為友,禮樂是帨詩書是敦”的家風傳承,每副對聯(lián)的背后,都充滿孔家人濃濃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對參觀者而言,即便不論內(nèi)容,僅供吟詠,也別有一番情趣。

“超市里買菜送春聯(lián)、網(wǎng)上購物贈‘福’字,可這一副副春聯(lián)背后蘊含的除舊布新的美好祈愿,連同濃濃的節(jié)日儀式感一同被消解了。”帶著孩子來孔府體驗“新桃換舊符”活動后,游客孫善彬感慨,其實,淡了的不是年輕人口中的年味,而是守著老年俗過節(jié)的心。

重拾年味,“活化”傳承。曲阜文旅圍繞一張張紅紙,不斷延伸“寫春聯(lián)”的體驗鏈,將制漿糊、研墨、裁紙、更換春聯(lián)的全過程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還嚴格根據(jù)孔府史料記載,梳理、設計出孔府臘八體驗、孔府糕點制作體驗、孔府絹花制作體驗等新春限定文旅項目,從“聽年俗”到“忙年”的轉變,迅速以傳承之姿活化了呈現(xiàn)之態(tài)。

古城不古 儒韻藏新

古時臘月十五,孔府前堂院子偏東處,都要豎起一根高約三丈的紅漆桿子,名曰“朝天桿”,桿子上端有一綠花頂,懸一三角鉤,鉤上掛一只大紅燈籠,名曰“朝天燈”。燈籠內(nèi)會放入一支一斤重的大紅蠟燭,從臘月十五一直燃到正月十五,其間要不斷更換新蠟燭,整座曲阜城的住戶,無論身處哪個角落都能抬頭看到。

“朝天燈的點燃,預示著年的腳步更近了。”曲阜市民俗學會會長張佃玉介紹,這時,孔府要支起八口大鍋,蒸過年的面食,當?shù)匕傩辗Q“蒸壯”,諸如花糕、花卷、饃饃、糖包、豆包等,一直要蒸到臘月二十三。

2月2日入夜,隨著一聲高亢的“上燈嘍!”明故城墻及孔府周邊的街道被瞬間點亮,這是曲阜近年來最隆重的一次亮燈儀式。一時間,萬仞宮墻上流光溢彩,一會兒繪出孔子周游列國時治學弘道的仆仆風塵,一會兒化作新時代的春風穿過新城……光與影在斑駁青磚壘起的“幕布”上貫穿了古今,為舊年做總結、為新歲祈福愿。

“當我和朋友換上漢服、提著燈籠,穿梭在這張燈結彩的古城時,感覺瞬間被拉回了那個車馬慢、時間緩的年代,那些關于春節(jié)、故鄉(xiāng)、愛與團圓的情愫,也在這燈火下一點點漾開!”來自南寧的游客楊曉佼興奮地告訴記者,體驗過豐富的孔府年俗活動后,自己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要快點回家、陪著父母過年了。

說起這次孔子家鄉(xiāng)的“年味探尋”之旅,楊曉佼直言,最讓她和朋友驚喜的是古城不古、儒韻藏新??赘?ldquo;蒸壯”體驗活動,做的不只是傳統(tǒng)花糕、點心,還有巧克力醬的酥餅和裹著玫瑰花瓣的糖包;拓印之下,也不再只有碑刻、畫像石,還有龍年卡通形象和萌萌的Q版“孔爺爺”……“老年俗”與“新喜好”的精彩碰撞,俘獲了年輕一代的心。

在三孔文化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jīng)理張磊看來,文旅市場需要培養(yǎng)新興受眾,傳統(tǒng)文化也需要育成忠實粉絲。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對接時代與受眾需求,用更易于撬動心門的再現(xiàn)式體驗、文創(chuàng)化產(chǎn)品、演繹式解說等,盡可能多地激發(fā)游客心底的文化共情和民族共鳴,進而推動中國節(jié)更好地傳遞其精神內(nèi)涵。

讓春節(jié)回到“家”的原點

在孔府,“除夕”之夜要辭歲,衍圣公和夫人要先后祭拜家廟、影堂、祠堂、慕恩堂等,每個祭拜之處要擺放十大碗供菜、兩盤饃、三杯奠酒,點燃兩根紅燭。衍圣公祭拜家廟時,則有兩名贊禮生和提香爐、提紗燈、提罩子燈的執(zhí)事在前引導……整個孔府香煙裊裊、紅燭閃亮,闔府人等在莊嚴肅穆、虔誠謙恭的氛圍中,向各路神祇和列祖列宗表示敬畏和感恩之情。

“祭祀作為孔府年俗最重要的部分現(xiàn)在鮮為人提及,大抵是人們只看到了繁瑣的過程,而沒有看清祭祀的目的和內(nèi)涵。”張佃玉介紹,孔家是個有名望、講傳承的龐大家族,更加注重“禮”。府內(nèi)春節(jié)祭祀的客體主要是“天地君親師”,“天地”好理解,即自然萬物,“君”是君主、君王,“親”是祖先、長輩,“師”專指老師。由此可見,孔家一直把長輩和老師擺在與天地君同等重要的位置,其背后是一脈相承的家族意識和“詩禮傳家”的家風祖訓。

家是春節(jié)的精神內(nèi)核,也是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原點??赘漓氲暮诵氖?ldquo;不忘本”,能“繼往”才有“開來”;而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中國每年一次的新春大遷徙,目的地也只有一個,就是我們的家。傳統(tǒng)年俗的根,始終沒有脫離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談到年味回歸的方式方法,曲阜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李玉春直言,中國人是愛家的,內(nèi)斂而含蓄,要讓年味更熱烈,得在“愛與家庭”的表達上做文章。

孔府內(nèi)設置了祈愿樹、孔子郵局,供游客寫下對家人的美好祈愿、以慢遞形式表達愛意;“說出你家的春節(jié)故事”“說出你家的家風家訓”等短視頻話題,鼓勵公眾大大方方想家、明明白白說愛,用孔府傳承了千百年的年俗加深人們對春節(jié)內(nèi)涵的認識、密切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孔府年俗立起了活力十足的新形象,培育了一大批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每個人都能拿起手機、對著電腦,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過一個不一樣的文化年。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孟一 張艷

版權聲明:以上內(nèi)容為《經(jīng)濟觀察報》社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經(jīng)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jīng)《經(jīng)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