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少年的長安之旅 | 觀展

文博時空2023-07-21 12:19

文博時空 作者 楊巍岙 我的家鄉(xiāng)在遙遠的西域,年幼時,我鮮少見到自己的父親,母親常常抱著我往茫茫大漠的方向眺望,說等遠處能看到駝隊,我的父親就快回家了。后來,我才知道父親沿著絲綢之路去了一個叫長安的地方經(jīng)商,每次他回來的時候,都會帶著瓷器、絲綢、茶葉這些我從未見過的物產(chǎn)奇珍,一件鈷藍色的圓領長袍,是我最喜歡的禮物。

父親走后,我總是坐在樹下,聽商隊里的老人講長安城的故事,他們說那里是匯集著各國使節(jié)、商人、留學生、僧侶的國際化大都市,詩禮昌盛、藝術璀璨、店肆林立、百戲喧騰。長安逐漸成為了我心中的瑰麗而神秘的夢境,成為了我的理想之城,我夢想著有朝一日能一襲藍衣,策馬揚鞭,看盡長安花。

三彩胡人騰空馬 

長安尋夢

成年后,父親終于同意我隨著商隊,踏上絲綢之路,前往長安,我的尋夢之旅,就此啟程。

彩繪胡人騎臥駱駝俑

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是絲綢之路上最為重要的動物。它的蹄趾特別發(fā)達,趾端有蹄甲,兩趾之間有很大的開叉,外面有海綿狀胼胝墊,增大接觸地面的面積,能在松軟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還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熱、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傷?!侗笔贰分袑︸橊劦牧曅杂羞@樣的記載“風之所至,唯老駝預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闭f明駱駝還能提醒人們風暴將至。商隊正是借助駱駝,才能帶著貨物往來穿行于沙漠之中,久而久之,駱駝成為了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象征。

三彩載物駱駝俑

絲綢之路的環(huán)境遠比我想象中惡劣,一路上,商隊穿過了荒涼的戈壁沙漠,越過了險峻的高山,還要面對沙漠中的風貌和毒蛇,還未到長安,我已經(jīng)精疲力盡。但看到同伴們樂觀堅定,或圍在篝火旁或騎在駱駝上,一邊奏樂,一邊唱著家鄉(xiāng)歌謠苦中作樂的樣子,我心中也勾起了對目的地的美好向往。

三彩騎駝奏樂俑

市肆見聞

暮春時節(jié),商隊抵達了長安。西市是長安城中最繁榮的商貿(mào)中心,萬邦商旅皆匯集于此。父親要隨商隊去西市安置貨物,給了我一些銅錢,讓我先在這里四處逛逛,挑些給家人的禮品。

這種銅錢名叫“開元通寶”,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廢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錢,“開元”意指開辟新紀元,“通寶”,意指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錢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在制作規(guī)范方面,開元通寶制作規(guī)范以十錢為一兩,革新了秦漢以來二十四銖為一兩的舊制。此外,還革新了錢幣的名稱,唐以前的錢幣多以重量命名,如秦半兩和漢五銖等,而從開元通寶開始錢幣改稱為“寶”、“通寶”或“元寶”,并冠以當時的年號。

開元通寶

穿行于繁華的西市之中,各類商品琳瑯滿目,腔調(diào)各異的招攬聲不絕于耳,一時間,我只覺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幾件精美的金屬容器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我的家鄉(xiāng),人們也會用金屬制作生活用品,但遠不及大唐的精美。商肆老板見我看的入神,便一件件向我介紹起來。

花瓣形凸花銀盤

這件銀盤使用了一種叫做捶揲的方法進行塑形和裝飾。捶揲是使用不同質(zhì)地的錘子和砧墊,利用金屬良好的延展性將其打制成型的一種工藝。這件銀盤底部浮雕效果的的花草裝飾便是先在器體上捶打出凸起的紋樣,然后再用鏨刻或線刻方法加工局部細節(jié)而形成的。

鴻雁折枝花紋銀盤 

這件銀盤的中央裝飾有一只振翅欲飛的鴻雁。鴻雁一旦結(jié)成配偶,便永生不分離。如果其中一只不幸死亡或失散,另一只終生不再另擇配偶,甚至殉情而死。所以有詩云:“去來雙鴻鵠,棲息兩鴛鴦?!兵櫻闶侨藗冃闹械闹邑懼B,將鴻雁裝飾在銀盤上表達了人們對忠貞不渝愛情的追求。

撫琴舞鶴海棠形銀盤

這件銀盤為為四曲海棠形,盤內(nèi)左側(cè)坐著一位頭頂束發(fā),身著交領長袍的逸士,雙腿蜷曲,席地而坐,雙手似乎正在彈奏膝上放置的一把古琴。逸士身后有一童子執(zhí)杖恭立,側(cè)耳細聽,對面一只仙鶴聽聞琴聲之后振翼起舞。銀盤外側(cè)邊緣還裝飾有石榴、仙桃和折枝花的紋樣。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養(yǎng)性的工具,仙桃在是健康長壽的象征,白云野鶴則反映著人民對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生活的追求。

我向老板詢問有什么器物適合帶給自己的母親。老板聞言,說香囊贈予女子再好不過了,中國的熏香之俗由來已久,人們認為熏香可以驅(qū)邪除病、凈化空氣。說著,他拿出了一個金屬質(zhì)地的球形器物。從前我見到的香囊都是布帛所制,后來我才知道,唐人在熏香之時,香料要焚燒使用,因此無法用以織物縫制的香包來封存。

鎏金纏枝花紋鏤空銀香囊

臨走時,街邊的雜技吸引了我的注意,有人立于長竿上,有人層層疊壘,表演出一個個驚險復雜的動作。

戴竿雜技俑

竿木雜技在長安城中極為流行,以表演力量、平衡和空中技巧為主。以竿豎立于地上, 或著于人額上 (稱戴竿) , 表演者于竿上表演各種造型或險技。

三彩童子疊置伎俑

另一邊,大力士頭上頂有兩組童子,每組三人。上部童子雙腿直立于下面二童子肩上。童子均作各種不同的動作。童子下大力士雙手展開,肌肉凸顯,雙目圓睜,腹部圓鼓,用力支撐上部童子,雙拳緊握保持平衡,其頭頂上六童子動作驚險,引得周圍的觀看者連連喝彩。

相約狩獵

父親與他的友人相約狩獵,邀我一起隨行。暮春時節(jié),城郊的山水間景色極好,剛剛抵達,便看到一行踏青嬉游的女眷正在享受春日盛景。她們大多穿著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最為流行的一類女子服裝,上身著短襦或短衫,下身著齊胸長裙,款式新穎,質(zhì)地精美。她們站姿優(yōu)雅,亭亭玉立,面龐圓潤,雙眼微瞇,身著傳統(tǒng)的襦裙,輕薄的衣裙與豐腴的體態(tài)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充分體現(xiàn)出了盛唐女性的端莊、自信和高貴。

墮馬髻女立俑 

其間一人,雖然身著男子的圓領袍服,但是輕描峨眉、淡掃腮紅,活脫脫是一個女子的形象。原來真如商隊里的老人所說,唐人已經(jīng)破除了“男女不同服”的傳統(tǒng)觀念。

抱犬狩獵胡俑 

狩獵活動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xiàn),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狩獵逐漸成為一種強身健體的娛樂活動。古代狩獵活動非常流行,尤以唐朝為盛,人們縱馬飛馳,逐獸于山林原野之間,體現(xiàn)著那個時代的開放進取與朝氣蓬勃。在狩獵時,鷹、犬、豹、猞猁等動物也成為了人們的好幫手。

架鷹狩獵俑(局部)

在唐代的狩獵活動中,放鷹、奔犬多聯(lián)系在一起。唐人使用獵鷹、獵大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發(fā)現(xiàn)獵物后,放出鷹、犬捕捉;一種是行獵者射中獵物后,放出鷹、犬叼回。

帶猞猁狩獵女俑(局部) 

猞猁是一種貓科的小獸,外形似貓但比貓大,狩獵時很快就能抓住奔跑的獵物。當主人率領隊伍出游時,猞猁往往坐在馬后背的墊上,一起出行。

帶豹狩獵胡俑

獵豹奔跑速度極快,在狩獵時,獵豹不是直接追擊獵物,而是左右回折,呈“之”字形奔馳,速度快,撲抓狠,獵物多難逃脫。人們主要在捕獵羚羊、野豬等大型動物時會使用獵豹。

吾心歸處

不知不覺,我已經(jīng)在長安生活了一年之久,隨著初入大唐的新鮮感日漸消散,對故土的思念越發(fā)強烈。父親看出了我的苦悶,他帶我出門逛逛,說這長安城中,隨處可見家鄉(xiāng)的痕跡。

一出門,便見到街上有頭梳螺髻的女子穿著窄袖翻領的衣服,這正是我家鄉(xiāng)的服飾。父親說,這類服裝不同于傳統(tǒng)的寬袍大袖,騎射和勞作時穿著極為方便,一經(jīng)傳入便深受唐人喜愛,甚至在唐代貴族間也十分流行。

螺髻女立俑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長安城內(nèi)的胡姬酒肆最負盛名,酒肆中傳來羌笛、篳篥等家鄉(xiāng)樂器合奏的音樂,讓我仿佛置身于親朋歡聚的慶典之中。

胡人吹篳篥方形玉帶板 

胡人吹橫笛方形玉帶板 

篳篥是西域的一種吹奏樂器,呈管狀,管口插有哨子。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魏晉南北朝時篳篥傳入中國,因其獨特的音色在各部伎樂和鼓吹樂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篳篥種類繁多,唐人往往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和樂曲需求選用篳篥,比如小篳篥發(fā)音尖銳高亢,擅長快速演奏,適于表現(xiàn)活潑健朗的情緒和熱鬧歡騰的場面,是樂隊中很有特色的領奏樂器;大篳篥音色較為低沉洪亮,擅長抒情性的描繪。

葡萄是我在家鄉(xiāng)最喜歡的水果,沒想到唐人竟會將它裝飾在銅鏡之上。

海獸葡萄鏡 

這件銅鏡樣式新穎,瑞獸跳躍、穿行于葡萄藤間,極富生活氣息。葡萄原是西域的水果,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傳入大唐,因葡萄多籽,唐人便賦予了葡萄多子多福的文化內(nèi)涵。

白釉皮囊壺

這種皮囊壺在我的家鄉(xiāng)十分常見,但我們的皮囊壺多是用馬皮或者駱駝皮縫制而成,目的是防止容器在騎馬時顛簸受損,壺上有提手,便于人們將其捆扎在馬匹之上。皮囊壺制作復雜,要將精選的皮革置于炭火上烤軟,裁減之后浸泡在奶水之中,之后再烘干,并用牛筋線縫制。唐人在制作瓷器時,不僅在整體器型上參考了皮囊壺的式樣,還將皮囊壺上的馬鞍形裝飾和縫合痕跡用泥片制作出來,貼塑在壺身上,完整展現(xiàn)了皮囊壺的全貌。

十余年間,我跟隨商隊往來于長安和西域之間。再后,我將家人接到了長安,長居于此,坐賈行商。“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大唐王朝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著每一個異鄉(xiāng)游子,每一種外來文化。即使我來自西域,但長安城中的衣、食、住、行,處處都是故鄉(xiāng)的痕跡,我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也在不知不覺間萌芽。時光荏苒,我已是耄耋之年,長安早就成了我的另一個故鄉(xiāng)。

(本文圖片全部攝于西安博物院“長安有故里——絲路少年大唐行”展覽)

更多文物圖片:

白釉雙龍柄盤口壺

白釉執(zhí)壺

單刀髻女立俑

雙垂髻女立俑

獨臂倒立雜技童俑

月宮嬋娟鏡

瑞獸鸞鳥鏡

三彩鳳首壺

三彩馬

象形鎮(zhèn)

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摩羯形海棠銀長杯

辟雍硯

 

觀展攻略

西安博物院推出的“長安有故里——絲路少年大唐行”展覽,用175件(組)精品文物展示了長安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展覽靈感來自于三彩胡人騰空馬上的藍衣少年。

策展人以胡人少年尋夢長安為線索,以他的視角看待長安城中的生活百態(tài)。在觀展過程中,展廳里懸掛的燈籠、屏幕上胡旋舞的視頻,都引導著觀眾將自己代入胡人少年的角色,從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發(fā),帶著與胡人少年初入長安相似的好奇心去感知盛唐文化。

(圖源:西安博物院微信公眾號) 

暑期游客較多,建議提前在“西安博物院”微信公眾號上預約門票,僅參觀展覽可以從西門進入園區(qū)。

展期:2023.5-2023.12

營業(yè)時間: 09:00-17:00,每周二(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閉館

展覽地址: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qū)朱雀大街中段西安博物院

交通攻略:地鐵2/5號線南稍門站(F口)

參考文獻

[1]齊東方.絲綢之路的象征符號——駱駝[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06):6-25+156..

[2]申秦雁.對唐代金銀器工藝的幾點認識——文獻結(jié)合實物的一種觀察[J].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14(00):249-254.

[3]賴曉蘭.陶瓷上的“鴻雁”紋飾及其文化、審美內(nèi)涵研究[J].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5(00):441-455.

[4]岳敏靜.唐墓出土的竿木雜技俑[J].文物世界,2016(01):26-30.

[5]田衛(wèi)麗,張紅玲.從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唐墓壁畫看唐代狩獵之風[J].文物天地,2019(10):22-27.

[6]譚重言,劉裕倫,陳梓森.胡服盛行與女著男裝——論唐代前期服飾風尚與女性社會地位關系[J].文博,2019(04):69-75.

[7]張雪媚.篳篥的源流及其歷史演變[J].民族藝術研究,2007(01):42-49.

[8]栗翠.遼寧陶瓷文化保護及應用——皮囊壺創(chuàng)新應用實踐研究[J].中國陶瓷,2019,55(01):84-88.

圖片 | 楊巍岙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版權(quán)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