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難在哪?普華永道林曉榆:與當地政府、員工相處成為最大挑戰(zhàn)

張銳2023-06-14 15:39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銳 “我們做過很多并購案,(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開公司、投資一點也不難,三五個月或者最多半年就做完了,難的是后續(xù),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遇到這個問題,怎么跟當地政府、員工相處,怎么跟當地社會融合成為最大的挑戰(zhàn)。”近日,普華永道中國稅務及商務咨詢部主管合伙人林曉榆在一場珠海企業(yè)印尼和馬來西亞投資推介會上這樣說。

林曉榆介紹稱,她在普華永道工作近十五年,先后在香港、深圳、廣州以及珠海從事稅務咨詢工作,曾多次協(xié)助中國企業(yè)處理海外并購案,也曾參與多個國家的政府招商引資工作。“近年來,中國企業(yè)往外投資是非常、非常熱門的,尤其是在疫情以前,已經有一大波往外投資的熱潮,我們服務的客戶一開始是大型央企為主,后來民企也越來越多。”林曉榆說,盡管疫情三年對跨國投資有很大的沖擊,但中國的表現在全世界來看依然是很突出的。

中國企業(yè)加速全球化

從普華永道的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2022年全球并購趨勢和中國的貢獻:2022年,中國并購交易總額跌至4858億美元,為自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較2021年下降20%;如果沒有一些大型國企交易的積極影響,降幅將接近25%。即便如此,2022年,按交易量和交易額計算,中國分別約占全球并購市場的22%和15%,自2016年以來就在全球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林曉榆稱,中國企業(yè)正在加速推進全球化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一方面,我們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提供了更多境外投資的機會,也加速了中國經濟體制和企業(yè)結構變革,促生世界級企業(yè)誕生。”她說,另一方面,中國企業(yè)對外投資也受到一些國家政治原因影響,以及地方保護主義反對國際化和世界貿易的挑戰(zhàn),還有海外運營中的風險防范,包括法律問題,勞工沖突等。同時,跨國企業(yè)的競爭壓力本身也在增大,包括產品和技術創(chuàng)新壓力,優(yōu)秀人力資源流失等。

普華永道2022年投資環(huán)境指數之東南亞國家報告顯示,投資環(huán)境排名前三分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越南位居第四,印度尼西亞位居第六。同時,中國企業(yè)海外投資常見類型包括綠地投資(新設立公司、廠房)、海外工業(yè)園、海外并購、海外工程項目。

“海外工業(yè)園項目是四、五年前,我們國家房地產發(fā)展最迅猛時最常見的一個類型,當時普華永道也幫助過很多央企、國企到海外建設工業(yè)園區(qū),現在這些地方也變成了我們中國很多民營企業(yè)‘走出去’落腳、抱團的一個地方。”林曉榆說,海外并購是目前中國企業(yè)想要快速進入某個市場最常見的方式、路線,與許多有百年積累的世界500強企業(yè)不同,中國不少科技企業(yè)就是在最近幾年迅速崛起,要“走出去”必須借鑒前人經驗。

“我們的企業(yè)‘走出去’,必須要充分了解當地的營商環(huán)境、稅務環(huán)境,以及要對自己的運營成本、財務測算都有所準備。”林曉榆舉例稱,他們曾處理過一起國企在泰國的并購案,最初的財務測算回報率大約是10%,但實際運營下來一年發(fā)現沒有那么高,“因為漏掉了很多當地特有的政策和執(zhí)行細節(jié)。”

跨國發(fā)展不能掉以輕心

“比如,(中國企業(yè))并購的當地公司財務報表連英文版都沒有,中國的管理層過去什么都看不懂,需要再請當地的金融機構、律師協(xié)助。”林曉榆說,此外還涉及各國對跨境投資不同的稅務政策,從目前中國企業(yè)熱衷去的地方看,“印尼、馬來西亞這些都還算合理,像印度就會比較嚴格,可能不僅要求你在印度當地公司要交稅,甚至會要求你在海外其他公司也要交稅。”

“還有一種很常見,假設中國企業(yè)在馬來西亞開設公司,我們中方與馬來西亞公司肯定多少會有往來,中方做采購和銷售,那最后利潤怎么分呢,很多企業(yè)都想把最低的利潤放在海外,比如中國賺9塊錢,馬來西亞賺1塊錢。”林曉榆說,這與馬來西亞方面的稅收政策可能會有沖突,“他們可能不認噢,因為他們覺得整個供應鏈最增值的部分在馬來西亞,就會質疑你利潤轉移。”

林曉榆表示,目前,很多國家對于不動產方面的投資其實都比較謹慎,而對高新產業(yè)、企業(yè)則持歡迎態(tài)度,并且愿意給予稅收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我也遇到過條件一般的企業(yè)出去,跟當地政府要優(yōu)惠政策‘獅子開大口’,最后也談不下來,因為他們對當地環(huán)境污染也不小,真正走得長久的是雙方讓利、合作共贏。”

“有一點大家忽略的是,有些國家對外資進入當地并購、投資在管理層設置方面有要求,比如高級管理人員需要有一定比例聘請當地人,因為他們也會希望這些高新企業(yè)能培養(yǎng)當地人才。”林曉榆說,他們在馬來西亞處理過一起比較典型的案例,“當時,中方希望對當地公司的管理層進行全部替代,我們給出的意見是認為不可行,一方面不符合當地法規(guī),另一方面是會對當地員工士氣、穩(wěn)定性有很大的打擊,影響公司正常運營,而且沒有當地管理層人員的協(xié)助,公司整個過渡期會變得很困難,這些都是有先例可參考的。”

林曉榆說,最終他們給中方參與管理提出一個“百日邏輯”的方案,在一百天內將中方的管理理念、經營方向和目標傳遞給員工,如果“超過一百天,他們會覺得你只是買了公司,也不拿你當一回事。”她續(xù)稱,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真的不能掉以輕心,“不到最后一刻很難說可以全身而退”。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廣州采訪部記者
關注華南制造業(yè)領域,包括食品、紡織、家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等。
聯系郵箱:zhangru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