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卡下線,警惕健康碼轉型沖動

敬一山2022-12-14 13:19

(圖片來源:東方IC)

敬一山/文 2022年12月12日零點,累計服務約六百億次的“通信行程卡”下線。這是疫情防控策略整體發(fā)生轉變的大格局下,邁出的勢所必然的一步。針對各方擔憂的隱私數據處理問題,三大運營商也先后表示,“通信行程卡”服務下線后,會同步刪除用戶行程相關數據,依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這個曾經影響無數人出行的防疫工具,就此告別歷史的舞臺。運營商徹底刪除隱私數據的承諾,也讓所有人松了一口氣。目送行程卡退隱的同時,很多人也關心另一防疫工具——健康碼的命運。相比于只記錄個人行蹤的行程卡,健康碼的功能更強大,里面關聯的個人隱私數據更多。而在多數地區(qū)、多數場合已經不再查驗健康碼的背景下,它何去何從,的確該早給一個說法。

理論上,健康碼和行程卡有著同樣的誕生邏輯,都是為了服務于精準防疫的目的,當防疫策略變更之后,健康碼理當和行程卡一樣,盡快下線并刪除所有用戶數據。

不過現在也有少數專家認為,疫情這幾年,民眾已經養(yǎng)成使用習慣,相關技術和應用基礎也有了積累,可以把健康碼回歸于衛(wèi)生健康目的,比如用健康碼關聯醫(yī)??ā叽a掛號付費等,甚至還建議可以轉換為居民的電子ID或者電子名片,用來預約進入圖書館、博物館,到政府辦事等。

聽起來這種“健康碼轉型”有一定誘惑力,既然前期已經花了相當多的經費及精力,為了避免浪費是不是可以用于公共服務?可仔細推敲一下不難發(fā)現,誘惑背后還是藏著不可忽視的隱患。這種“大數據治理”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當然有可能提高服務效率,可是一旦被濫用,用戶就很難有還手之力。

無論行程卡還是健康碼,這幾年都有相關的教訓。拿行程卡來說,其誕生初衷本來是很好的。2020年2月,當時全國推動復工復產,但判斷員工是否到訪過高風險區(qū)成為難題,于是工信部指導三大運營商為用戶提供免費行程證明,這就是行程卡的原型??杀娝苤氖牵@個原本是幫助員工復工的功能,后來成為不少地方防疫層層加碼的借口。

健康碼更是如此。河南給數百名村鎮(zhèn)銀行儲戶賦紅碼事件,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后續(xù)鄭州多名官員因此被問責。這雖是較為極端的事件,但其暴露的問題卻可能具有普遍意義——一旦行政部門掌握了太多用戶數據,而運行規(guī)則又不夠透明的情況下,這種數據治理工具就可能被濫用。

基于這些教訓,為了防疫而誕生的這些數據治理工具,還是應該隨著防疫政策的調整而退出舞臺。因為防疫的特殊背景,民眾不得不讓渡一些隱私和知情權,隨著疫情防控走向正常化,這些可能侵害民眾利益的“權宜之計”,就不該繼續(xù)存在。

從本質上說,這些數據收集甚至有違法之嫌。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并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采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所以,按照法律精神,無論給“健康碼轉型”想出多少正當理由,不能回避的問題還是:什么部門、什么平臺有權收集個人的哪些數據?這些數據又將被應用在哪些地方?如何避免一些極端事件?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清晰的解答,那不如盡快將健康碼下線,以徹底消除各種可能的隱患。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觀察網立場。

熱新聞

電子刊物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