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漫談|俞心樵:回憶使一麻袋土豆變成了星星

于一爽2022-10-03 08:43

▲吳震寰油畫——鮮花和劍:詩人俞心樵


英雄在上你能不走嗎

如果對北京文化圈稍有興趣的話,就不難發(fā)現,前些年,在文化圈一次次的飯局上,總是會有一個壞掉了一只眼睛的詩人,借著酒勁兒站在飯桌上大聲背誦一首詩——在我的祖國/只有你還沒有讀過我的詩/只有你還未曾愛過我。每每如此、激情澎湃。那就是俞心樵。暫且讓我以一個詩人的身份定義他。

曾經有人討論過,到底什么是詩人,最后說——寫詩的人就是詩人吧。這種討論發(fā)生在上世紀80年代,那時的中國社會,所有人都公開談論文藝,人人手里拿著一本朦朧詩選,詩人是暢銷貨,周游全國,蹭吃蹭喝蹭姑娘,姑娘也都樂意,據說這很浪漫。

不過對于這個結論,俞心樵在當時就有過不同看法。他覺得應該是:寫出好詩的才是詩人。而行走江湖的騙子總是太多。在他看來,所有文體中,只有詩歌是韻文,其他都是散文。既然是韻文,就有節(jié)奏和旋律,這就像人和自然界的呼吸心跳脈搏各種生理周期四季晝夜潮汐花開花落一樣,必須關照生命本身。所以寫出好詩最要緊的是天真;其次是智慧,智慧就是世故的知識,因為世故本身會產生大量知識,當然這不是說圓通;然后是分寸感,因為任何激情呈現都需要理性,而好的理性和壞的理性都是一種天賦?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感受。

在80年代風生水起的中國詩人當中,俞心樵屬于依賴情感幻覺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他回憶,自己經常喝完大酒之后回到住處,一首長詩一蹴而就,1000多行,質量還相當說的過去,可以說在很多人之上。所以他年輕的時候妄圖用詩歌改變一切。于是在18歲的時候,俞心樵第一次來到北京,“他媽的,搞詩歌教育去了。”輾轉于各地大學,貼海報、辦講座,據說很多學生聽完之后就都瘋了。他印象很深,有一個學生跑到垃圾堆里大喊大叫。那會兒的俞心樵其實比很多學生都要年輕,長發(fā)飄飄。

俞心樵的詩第一次被大眾熟知應該是在1989年4月22日。當時因為胡耀邦追悼會,《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他的《渴望英雄》,那是紙媒時代,所以他一炮而紅,當然,那會兒的中國人遠沒有現在一夜成名之后的感覺。其實這首詩俞心樵早在一年之前就寫好了。然后就寄給了在青島認識的一個女孩兒,女孩兒的父親是當時新聞界的領導。于是一年之后就陰錯陽差被擅自發(fā)表了??梢哉f在寫作之初和追悼會沒有一點兒關系。幾十年之后再看,俞心樵本人對那首詩倒有一點否定。但,當時對很多人依然是個刺激,這毋庸置疑。那首詩中寫道:英雄在上/你能不走嗎英雄在上/你能不走嗎/這一刻來之不易/怕你走后/黑暗重來。很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北島說,這不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在俞心樵看來,這恰恰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于是很多人做得不夠,尤其影響力大的人應該有一個擔當。只是這種人在當代中國,幾乎從未有過。這也是他和詩歌圈保持距離的主要原因。不過排除這個方面,很多當代詩人的詩他也是喜歡的,比如西川。俞心樵現在都能背出西川對自己的評價——痛苦的激情、憤怒的幽默。而除此之外的更多詩人,在俞心樵看來,不過是寫了一些瑣碎和無聊的事兒,當然這樣可以說反映了時代某種程度上的真實,因為這就是一個瑣碎和無聊的時代,所有人對于一切都沒有探討下去的熱情和耐心。

可是在俞心樵看來,僅僅反映時代并不完整,缺乏一個統(tǒng)攝性的關照。好的詩歌應該遙接一些東西。而當代人可以說喪失了這種原則。但,到底是什么屏蔽住了當代人的視野?當然,俞心樵哈哈一笑說,不過呢,認為不是很好的東西很好也是一種多樣性。很多人的喜歡也是真實的喜歡,這就是市場的自由選擇。


“我要轉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愛你!”

90年代成了一條分水嶺。俞心樵大受歡迎且被廣泛而精彩誤解的《墓志銘》正是寫于1989年9月2日的清華北門。

他回憶說,自己當時最喜歡坐在大禮堂的臺階上,那會兒的天還很藍,一個人突然有了表達的愿望。快20年過去了,這首詩直到今天還經常在各種詩歌活動上以各種口音被朗誦。張元的電影《有種》里一次次的采用《墓志銘》。只是俞心樵非常懷疑很多人看詩的能力。因為第一句是——在我的祖國/只有你還沒有讀過我的詩/只有你還未曾愛過我。于是不少人以此為證,證明詩人本身是自戀的。但是實際上,這個“你”從未僅僅指代過一個女孩兒。如果說一定有什么指代的話,可以理解為一種制度,一切都是制度的缺失。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自戀又怎么了?是人都自戀。尤其用自戀說詩人真是非常外行。俞心樵對此,每每不屑。

也是在1989年,俞心樵在《最后的抒情》中寫道:“我要轉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愛你!”因為當時很多藝術家選擇了出國或者轉行。只是舊的階段還未結束、新的階段尚未開始,中國仿佛在一夜之間就進入了“后現代”社會。消費文化、流行文化占領了原本屬于意識形態(tài)和精英文化的輿論高地,擁有了絕對話語霸權。而那些選擇留在國內繼續(xù)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則必須直面文化情境的巨大轉變,如何避免失語危機和藝術的資本化、以繼續(xù)停留在人們的視線當中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俞心樵說,那會兒的日常生活已經開始慌亂了。1992年鄧小平南巡,改革開放全面降臨。

于是隨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會轉型,很多人對詩歌的狂熱都開始降溫,面對詩歌界蕭瑟的空氣,如何將寫作進行下去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寫作者面對自身的窘境以及外部的壓力,逐漸對自己面向世界的方式做出調整。當時的俞心樵也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上。

1993年,大約25歲的俞心樵在杭州和上海的大學演講時,提出了中國文藝復興運動。同年7月,在《星光》月刊上發(fā)表了《嫌棄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一文,當時的文化部長王蒙、北大教授謝冕、中國搖滾之父崔健都曾極為支持。隨后,“中國文藝復興運動”又在很多社會人士的回響和建議之下正視改為“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俞心樵說:“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是一場關乎人類幸福的運動,它受神圣的痛苦所驅使。我所理解的中華文化復興,就是實現中華本源文化天道的現代化與全球化。天道就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最為簡練的概括。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根本思維與精神。”文化比文藝更廣泛一些。

不過事情越往后發(fā)展首都文化界的爭議越多。贊成的人認為是好事。反對的人倒也不認為是壞事,而認為是不可能的、時機不成熟等。并且很多贊成的到最后都變成了反對。以為他要搞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現在想,也許在當時的體制下做那些確實很難。但是俞心樵至今也依然認為文化人還是要觸及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干預現實、直面政治。所以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俞心樵總結出了一個擦邊球理論——其實大約上世紀80年代,他就已經對中國知識界的種種不及根本的扯皮感到厭倦了,擦邊球固然也值得肯定,但擦邊球是永遠打不好球的。當今中國,誰一旦更根本地思考和行動并且根本地挑戰(zhàn),誰就首先被知識界所孤立甚至丑化,中國知識界遍布是名利雙收的明星和懂得如何避險的個人英雄主義者。于是文藝只能庸俗,只能使人接近虛假的流行看法,并且妄圖使之變得神圣。文藝不反對庸俗,相反,文藝本身變得庸俗,這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普遍現狀等等。他把這歸結為某些人的底線勝利。不過到底誰在打擦邊球他自己也不想提了??傊f文化界全面潰敗,自己頂風作案。也就是從1993年之后,他的詩歌開始了更多復調性,不再像原來那么單線條了。不光指形式,而是內在的情緒更加幽暗敏感。除了政治原因,另外一個直接原因就是,俞心樵和當時清華的女朋友分手了,這種情緒在詩歌《傳神》中略見一斑。因為那可是初戀,當時哪兒懂愛情呀。

女朋友是化工專業(yè)的,為他又念了中文系的雙學位??膳礁改高€是反對,俞心樵竟然愚蠢的要求她跟父母決裂,于是女朋友就跟他決裂了。當時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很強烈?,F在已過不惑之年的俞心樵回憶說,如果我當初知道戀愛是那么一回事兒的話,不能長長久久,真應該好好對她,能好一天就好一天。


嘲笑詩人是最安全的

因為詩人大多如此,需要很多很多的愛,愛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也不是兩個,而是所有的人……

當然,姑娘們或許最開始都是為愛情而來,而愛情總是為金錢而去。所以賺錢也是重要的事兒,俞心樵現在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賣畫。因為是賣,所以他在繪畫上面的自我表達顯然還沒有開始,作品有一些觀念但是比較淺顯。因為他希望有機會可以表現一點兒工業(yè)文明后人性膨脹、異化、喪失的過程。畢竟,世界早就不是田園牧歌了。

俞心樵在80年代已經是圓明園畫家村的重要成員。至于當時算什么流派,他覺得是自己玩兒自己的。反正當時每個人畫的都不一樣,個人有個人的風格和技術,不過多少都是受現代主義的影響。當時的藝術還不是名利場,一個人所追求的一切都還沒有顯得像今天這么荒誕。

2010年秋天,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就為他辦過一次畫展,出了畫冊,這無疑意味著他可以在藝術這個資本化軌道上運轉。俞心樵自己也說,他是有這個心理準備的。

今年下半年,他將去柏林辦一個畫展,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辦護照、拿簽證、走出國門。他這回感覺當局沒那么僵化了,但還是比較“重視”他。俞心樵也希望自己的畫和詩可以在這次展覽上有一個互動。主題、風格、基調盡量不圖解政治,但是經歷還是會有關聯(lián)的。

所說的這個經歷,就是他在90年代一系列的“復興運動”中最終導致他于1999年入獄八年,當時很多人給他看成了傻逼。而在那八年之中,他回憶自己倒也讀了不少書寫了不少東西,還學了英語。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首長詩《浪漫性:有關清華園的論述或深淵》正是寫于當時。當然,那八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獨。而且這種孤獨不是平庸的、可以靠人解決的。俞心樵把這個歸結為自己的稟賦越高孤獨感越被強化。

在90年代,他也未見得沒有預料到自己的這種結局。因為在這樣的年代,崇高總是被嘲笑,“嘲笑詩人是最安全的/又有誰曾經安全?/再了不起的人也有悲痛的淚水/在蒼茫夜色中我只不過是一燈如豆?!?/u>

當然,這么多年過去了,他毫不諱言現在想為自己生活,想跟這一切都沒有關系。他現在還是未婚,其實在無數次的詩歌活動上,也經常有生于80年代的姑娘,她們算是新一代的文藝果兒。俞心樵對這些姑娘都很愛惜,他最愛說你們都是美好的。只是,現實情況是,很多姑娘未見得讀過一首俞心樵的詩,所有的交集僅僅是因為在網絡上俞心樵給她們“指導”過人生,當然,指導過人生并不代表要跟你過一輩子。

只有我不怕活著最后再說說他的童年吧。俞心樵1968年在福建出生,原名俞心樵。那一年的世界發(fā)生了很多革命性的變化。俞心樵回憶自己從小和父母的感情就很淡很淡。他甚至在一首詩中寫道——為什么那個裝瘋賣傻的酒鬼竟是我父親/為什么我的母親至今尚未創(chuàng)造出應有的母愛/或者可以不生下我/但/但是/但是啊/我不生誰生/那么多人死去了/只有我不怕活著。

這就顯而易見了,俞心樵的詩歌中總有一種熱切的自大和可以觸摸的生命質感,可以說是巨大的浪漫,離現實有點兒遠。這也是他自己說的,我可能知道什么是浪漫但是不知道什么是現實,而且浪漫離真實更近。

他小時候一直生活在福建政和縣,政通人和的政和。當時鄉(xiāng)下有片菜地。他回憶自己養(yǎng)過豬、砍過柴,他說那種生活現在看來是種享受,因為自己已經永遠無法那樣生活了——被忽略被遺忘。青山綠

水,距離變成審美。于是回憶使一麻袋土豆變成了星星。


文圖來源:經濟觀察報-書評增刊

  • 地址: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園2號樓4層
  • 郵編:100081 電話:4001560066 傳真:86-10-88510872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0910566
  • 舉報郵箱:jubao@eeo.com.cn
  • Copyright @ 經濟觀察網 2001-2024
  • 京ICP備1801989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京)字第12950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B2-20214402
  • 京網文[2024]1990-0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