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隨筆|說寄居

吳重生2022-05-22 13:51

松風浩蕩(局部) 王玉山作

吳重生/文

一場新冠疫情,使多少人在猝不及防中,成了寄居者?;蚣木佑谟H友家,或寄居于賓館,有家不能回,有門不得出。在病毒面前,人類是何其渺小。

一位朋友被“封”在管控區(qū)里半個多月,好不容易解封了,結(jié)果僅僅過了一天,大數(shù)據(jù)查到其某位家人與新發(fā)疫情有過“時空伴隨”,于是社區(qū)干部立馬上門,告知要居家隔離一周。社區(qū)干部不易,居家者不易,理應(yīng)彼此理解,善待,相信疫情終將過去。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是蘇東坡在夜流赤壁時的感懷;“人生忽如寄,萬歲更相迭”,這是漢代詩人驅(qū)車上東門時的感慨;“俯觀五獄閑,人生如寄居”,這是三國曹植《仙人篇》中的詩句;“生為寄,死為棄,何分冀北與江南乎?大丈夫但知忠于國家,余何顧焉”,這是吾先祖吳直方北游燕京時的誓言。人生天地之間,有如寄居。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過去,而那過去了的,終將成為美好的回憶。

居家辦公,固然會帶來很多不便,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了,節(jié)省了上班路上往返的時間,工作效率更高了,等等。那些流落他鄉(xiāng)的寄居者,是多么向往以往的居家時光啊。

如果說“人生如寄”,那么,寄者是誰?毫無疑問,寄者是我們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活出生命的精彩?如果說“人生如寄”,那么是不是就該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些問題,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答案。人類對于人生價值的探究和討論,從古至今未曾停止過。

“寄”是一種人生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生命的常態(tài)。寄可以不是臨時,居也一定不是永久。臨時和永久,本身就是相對而言的??刺斓亻g多少良田美舍,仿佛在頃刻間換了主人?人生百年如過客,我們要把握好當下,珍惜每一個看似平淡無奇卻富有生活真味的日子,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用好心態(tài)鑄造好心境,用好心境圓滿自己的人生。

居,是生活的日常,是行走者得以休憩、休整的心靈港灣。管控的日子里,我每天至少下樓遛彎兩次,開始關(guān)注小區(qū)里花花草草的成長,聆聽草叢中夏蟲的吟唱,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給自己的家園拍照。與小區(qū)西部僅一柵之隔的蕭太后河,河畔的花草長得很茂盛。在小區(qū)內(nèi)散步時,可以通過柵欄看見河面上的水草,傾聽此起彼伏的蛙鳴。原來那么多靜謐的美,都被每天來去匆匆的我們給忽略了。

唐代司空圖在《借居》一詩中說:“借住郊園久,仍逢夏景新;綠苔行屐穩(wěn),黃鳥傍窗頻?!痹娙搜壑械拿谰凹仁亲匀凰?,亦是其心境的反映。我們常用“時節(jié)不居,歲月如流”來形容時光的易逝,從而生發(fā)出“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感慨。

從廣義上來說,我們一生都在“寄居”之中。而狹義的寄居生活,終將在疫情結(jié)束之后與我們告別。讓我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寄居吧!寄居于自己家中,讓時光慢下來,沉淀自己的靈魂,過濾自己的思想,以便在宜于出行的日子能夠重整行裝再出發(fā);寄居在他鄉(xiāng),可以讓自己換個角度看世界,看生活,體會距離所產(chǎn)生的親情之美、友情之貴。


2022年5月22日中午寫于北京

版權(quán)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吳重生】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wù),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