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琨:如何突破新能源貿易壁壘|保衛(wèi)財富

郭蓉2024-09-28 09:43

經濟觀察報 郭蓉/文 隨著環(huán)境問題備受關注,許多國家開始實施新能源貿易政策,但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一些國家用作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從而對中國企業(yè)的海外拓展形成了新的貿易壁壘,且該趨勢在今年上半年以來愈演愈烈。

近期,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的新能源產品施加了新的關稅措施,以保護本土產業(yè)。9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對華301條款調查,大幅提升對針對低碳技術產品的關稅,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分別征收100%、25%和50%的關稅。歐盟委員會也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新的反補貼關稅,包括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的產品分別加征17%、19.3%和36.3%的關稅。

不同于過去“綠色貿易壁壘”通常是指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制定法規(guī)政策,限制或禁止貿易活動,當前新能源產業(yè)已成為各國推動經濟綠色發(fā)展的重點之一。中國新能源產業(yè)規(guī)模、技術創(chuàng)新和競爭力顯著增長,但同時也遭遇了歐美等國針對中國新能源產業(yè)更直接更全面地打壓,如今對中國的新能源貿易壁壘更多討論的是針對新能源產業(yè)轉型產品的各種貿易限制,甚至這些產品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并不是主要關注點。

經濟觀察報專訪了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元琨。李元琨聚焦于研究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中美經貿關系與AI模型應用等主題,近期,他在《世界經濟》2024年第六期發(fā)表了論文《外部關稅沖擊、企業(yè)家注意力配置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2023至2024年期間,他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美國對華經貿政策與中國企業(yè)創(chuàng)新困境及突破路徑研究”,也曾作為主要參與人進行中美經貿合作重大問題研究。

李元琨說,中國企業(yè)主要面臨的是來自美國和歐盟的新能源貿易壁壘,現在這些措施主要是面向中國的“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產品,即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出口。具體措施上主要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大類,相對來說關稅壁壘更受關注,也是主要措施,而非關稅壁壘則往往更加隱蔽和復雜,作為對關稅的補充,共同構成了貿易限制政策的一部分。

經濟觀察報:我們現在所關注的“綠色貿易壁壘”到底是什么?怎么看待它?

李元琨:當前,我們遇到的“綠色貿易壁壘”不僅是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制定的貿易政策。中國的新能源產品物美價廉,其出口其實是有利于全球綠色轉型的,歐美便不以環(huán)境保護作為說辭,而以其他政治經濟作為理由,對以“新三樣”為代表的綠色新能源產品和行業(yè)進行貿易限制政策。

中國在新能源產業(yè)領域的增長速度迅猛且全球市場的份額擴大,2023年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上述“新三樣”產品的出口總值達到了1.06萬億元,年增長率為29.9%。具體來看,電動汽車出口占比高達60%,增長幅度達到67.1%。鋰電池出口量占全球的34.3%,出口增長率更是高達73.8%,光伏組件的全球市場份額超過80%,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

中國新能源產業(yè)出口增長強勁,同時基于全球的綠色轉型大趨勢,其他國家無法回避這些行業(yè),必須與中國在同一領域展開競爭。而中國許多出口產品在技術和性能上已經超過了國際標準,其出口其實是有利于全球綠色轉型的,傳統(tǒng)的環(huán)保要求已不足以限制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于是一些國家開始以市場公平為由構建貿易壁壘。

經濟觀察報:過去的幾年里,對華新能源貿易限制分為幾個階段,各自特征是什么?

李元琨: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快速發(fā)展很早就引起了歐美等國的警惕。

第一個階段是2018—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zhàn)期間,美國對電動汽車等綠色產品實施了關稅增加或貿易保護措施。早在貿易戰(zhàn)初期,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就已經被納入了關稅目錄,當時的稅率已經達到25%,太陽能電池也在第一輪關稅目錄中被納入了征稅范圍。2019年,美國在第三輪關稅目錄中將鋰電池納入其中,而光伏產品則更早,在2012年左右就已經被征稅。

第二輪是2023年,西方國家開始意識到盡管中國企業(yè)面臨高達25%至50%的關稅,它們仍然難以與中國產品競爭,于是再次加碼,這一時期光伏產品成為關稅增加的重點領域。

第三輪則從2023下半年持續(xù)到2024年。在前兩階段貿易保護之后,中國綠色產業(yè)產品的增長速度依然迅猛。所以,第三輪的特點在于多種方式、多重打壓,既有關稅上的,也有非關稅上的,比如原產地比例要求、關鍵礦物質管制和投資審核等等。當前,中國企業(yè)正面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貿易政策壁壘。

第一輪2018年實施的臨時性關稅,其實是一種普遍性的措施。據研究,大約60%的中國對美出口商品受到了中美貿易戰(zhàn)的影響。

然而,后續(xù)幾輪的關稅則主要集中在所謂的“新三樣”上,即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中國出口的亮點產品。對于中國其他出口產品,目前尚未出現像“新三樣”那樣大規(guī)模且長期的關稅措施。

經濟觀察報:如今我們面臨的新能源貿易壁壘,為什么是“前所未有”的?

李元琨:此前的貿易限制多以關稅為主,例如日美貿易戰(zhàn)時期,主要也是集中在日本出口產品的關稅上調,且關稅問題本身相對容易規(guī)避。在中美貿易戰(zhàn)期間,中國企業(yè)有時會通過越南或墨西哥等第三國進行轉口貿易,以繞過直接的關稅壁壘。

然而,中國企業(yè)目前所面臨的新能源貿易壁壘更加多樣化。在這一輪的貿易壁壘中,美國對中國科技領域采取的“小院高墻”策略,意味著關稅壁壘之外,非關稅限制措施作為對關稅的補充,共同構成了貿易限制政策的一部分。

在關稅壁壘方面,首先美國、歐盟、加拿大、巴西、土耳其等國家都密集對中國產品施加了高額關稅,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對中國某些產品加征了高達100%的關稅,而歐盟的關稅最高可達30%以上。

在非關稅壁壘方面,西方國家在供應鏈方面采取了限制措施。例如,在2022年6月主導組建了“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SP),旨在加強對原材料的控制,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因此也被稱為“金屬北約”。此外,歐洲也主導了關鍵材料俱樂部(CLMClub),目的相似,都是在供應鏈中減少中國的影響。

此外,西方國家采取了歧視性補貼政策,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IRA)》于2022年8月通過,該法案規(guī)定對每輛電動汽車提供7500美元的補貼,但條件是車輛不能包含中國企業(yè)生產的部件,美國的法律很少出現如此明顯的歧視性條款。

經濟觀察報:這些限制對中國“新三樣”的對外貿易有何沖擊?

李元琨:非關稅政策對中國“新三樣”的影響不亞于關稅。以電動汽車零部件的原產地限制為例,這意味著不僅是中國制造的汽車難以進入美國市場,即使是在美國生產的汽車,對于中國企業(yè)的零部件使用比例也有限制。

這一輪政策變化帶來了強烈的不確定性。例如,中國對歐盟的電動汽車(EV)出口目前面臨的關稅可能在16%—38%之間。然而,有傳言稱歐盟可能會進一步提高關稅,因為美國和加拿大已經實施了100%的關稅,而歐盟目前的關稅限制還遠遠不到這個水平。即使目前沒有真的提高關稅,這種傳言已經使得廠商開始調整出口策略,因為預計未來可能會采取更嚴格的措施,他們需要更早地調整向歐盟的出口。

雖然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征收的關稅高達100%,但現在中國對美國的電動車出口比例卻很低,僅占1%—2%。這是因為在中美貿易戰(zhàn)之后,盡管電動車方面的關稅只有25%,但中國企業(yè)預計美國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關稅。盡管沒有具體政策出臺,但這種預期已經使得中國企業(yè)減少出口到美國。

可見,即使沒有實際的關稅增加,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足以促使企業(yè)調整他們的出口計劃和市場布局。

經濟觀察報:最近集中性的“綠色貿易壁壘”沖擊,是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李元琨:我認為是歷史的必然。

在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全球性問題面前,世界各國達成了共識,新能源產業(yè)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個產業(yè)就是未來。這不像過去日本和美國在某些技術領域的競爭,可以通過“繞過去”的方式避免競爭。例如美國沒有在電子消費的硬件制造上和日本競爭,反而在軟件和互聯網上打開了新局面,而日本的等離子技術,被美國韓國通過發(fā)展液晶技術所超越,從而繞過了技術競爭。在中美的新能源產業(yè)領域競爭中,大國現在都是要綠色轉型的,這種競爭將更加直接。

目前,中國“新三樣”某些產品已經真正技術上領先,無論是質量還是成本效益,都超越了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

而歐盟和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會由于被動和主動兩個原因來跟進同類政策。一方面是被動跟進,美國采取了某些措施,那么其他國家可能會出于被動性因素而不得不跟進。例如,如果美國提高了中國電動車的關稅,那么原本可能出口到美國的電動車,可能會出口到這些國家;另一方面是主動性因素,比如一些國家可能會主動跟隨美國的政策,這主要因為美國利用其影響力通過政治手段影響其他國家的政策。

從全球范圍來看,盡管美國、加拿大、歐盟、巴西、土耳其等國家對中國加征關稅,但還有許多其他地區(qū),如非洲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南方國家的市場環(huán)境對我們來說要好得多。

當然也有許多偶然因素,例如美國的內部政治斗爭和政策周期性變化,回應中國的挑戰(zhàn),為了在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中爭取選票等,但根本上是中國的“新三樣”產品在品質和價格方面都具有優(yōu)勢,以后面臨競爭強度會越來越大,要面臨的各類壁壘可能更多。

經濟觀察報:“新三樣”中受到打擊最大的是哪個行業(yè),為什么?

李元琨:新三樣在國際貿易中受到的沖擊都相當大,但電動車行業(yè)受到的打擊是最大的。

鋰電池行業(yè),美國實施了301條款,對進口鋰電池加征了25%的關稅。此外,美國還嘗試對鋰礦資源進行了控制,試圖限制了鋰資源的供應。美國還對鋰電池實施了歧視性的補貼政策,根據通脹縮減法案,為在美國本土制造的鋰電池提供了每千瓦時45美元的補貼。太陽能電池行業(yè)同樣面臨挑戰(zhàn),美國對太陽能產品征收了高達50%的關稅。

電動車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品類,但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很多時候可以作為中間產品進行再加工,電動車卻是最終產品。如果美國對中國的鋰電池征收高額關稅,那么使用中國電池的美國企業(yè)的成本也會上升。但電動車作為最終產品,國產化比例很高。電動汽車在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yè)鏈,從電池到整車制造大部分環(huán)節(jié)都在國內完成,大部分附加值都在國內產生。中國的電動汽車在全產業(yè)鏈上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面臨的關稅和各種打壓也是最大的。

當前中國電動車市場供需失衡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貿易壁壘不斷增加,限制了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企業(yè)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場中競爭,加劇了“內卷”。這種競爭還會波及產業(yè)鏈上下游的其他行業(yè)。經濟學中的“長鞭效應”表明,供應鏈和產業(yè)鏈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受到沖擊,都可能對整個鏈條產生影響。例如,如果電動車銷量下降,那么生產鋰電池、電動座椅等相關配件的企業(yè)也會受到影響。

經濟觀察報:日美貿易戰(zhàn)的歷史中,我們有哪些可以借鑒?

李元琨:1960—1990年間,日美之間爆發(fā)了無數次貿易糾紛,這些貿易戰(zhàn)基本上與日本制造業(yè)的重生、崛起、鼎盛三個階段相契合。日美貿易戰(zhàn)盡管給日本企業(yè)帶來了巨大壓力,但像豐田這樣的優(yōu)秀企業(yè),依然能夠保持強勁的發(fā)展勢頭。

貿易戰(zhàn)的沖擊也導致了市場的分化。從燃油車市場看,這一市場通常每個國家只有2—3家主導品牌,這反映了行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少數企業(yè)能夠經受考驗,并通過持續(xù)地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品升級生存下來,這些企業(yè)往往具備堅定的戰(zhàn)略定力。當時的日本汽車成功地打造了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實現了產品差異化,即使面臨關稅增加的挑戰(zhàn),消費者仍然愿意承擔這部分額外成本。

中國的電動車市場,企業(yè)應專注于自身的發(fā)展和優(yōu)化,通過競爭實現優(yōu)勝劣汰。社會應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過度關注和干預,也應該培養(yǎng)對失敗的容忍度。當行業(yè)經歷周期性變化,經歷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沖擊后,最終能夠生存下來的公司,一定是那些專注于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公司。

豐田汽車在過去也受益于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在日本追趕美國經濟實力的時期,政府的產業(yè)政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豐田還曾積極在美國進行投資,這是其全球化戰(zhàn)略的一部分。然而,當下的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下,美國對中國企業(yè)的直接投資施加了諸多限制,中國企業(yè)在海外投資時面臨與豐田不同的情況。

總的來說,企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同時也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環(huán)境。

經濟觀察報:中國“新三樣”企業(yè)在面對貿易壁壘時,應如何保衛(wèi)海外市場和財富?

李元琨:首先,企業(yè)需要有戰(zhàn)略定力,這是認識上面的問題。我們要認識到貿易壁壘是大國競爭所帶來的必然的后果。正如日本過去與美國競爭一樣,領先者往往面臨更大的壓力。外部沖擊之下,企業(yè)需要專注于長期發(fā)展,不要陷入短期的利益浮沉,把目光集中在未來,用長期眼光解決短期問題。

其次,企業(yè)應形成自己的品牌優(yōu)勢和特色,打造產品差異化。就像德國的一些燃油車企品牌一樣,即使關稅再高,也有人愿意支付進口稅,品牌、產品和技術的差異化是關鍵。企業(yè)也應向美國、日本公司學習如何進行全球化運營,尤其是在不斷叢生的貿易摩擦中,如何靈活應對閃展騰挪的經驗。

國家層面上,已經在加強國際合作,減少壁壘,尋找合作伙伴,形成針對電動車等產品的國際合作。企業(yè)應對全球化布局,如貿易戰(zhàn)初期,一些企業(yè)已將產品轉移到歐洲或其他地區(qū),以應對中美貿易戰(zhàn)的風險?,F在隨著歐洲也出現壁壘,企業(yè)可能需要考慮將產品轉移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其他南方國家。

許多人呼吁政策措施,但我認為政策已經很到位,中國在新能源政策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歐盟的行動也進行了相應的反制,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框架內尋求解決方案。當前雖然可能存在供需不匹配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全球對綠色產品的需求無疑將持續(xù)增長。這種增長是持續(xù)的,意味著我們當前強大的生產能力實際上是為了滿足未來增長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當前的需求。當前面對“新三樣”的國際貿易壁壘,有一些過度解讀的聲音,還是希望呼吁理性看待。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政策與產業(yè)新聞中心國際財經記者,長期關注中國企業(yè)全球化、海外市場以及產業(yè)出海趨勢,新聞線索請聯系guorong@eeo.com.cn或微信號guorong72

熱新聞

電子刊物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