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當教人思辨、愛與合作

言詠2023-08-31 16:33

(圖片來源:東方IC)

言詠/文 九月開學季,校園又將迎來她的孩子們。開學前,一則新聞讓人關注:信陽市第二高級中學一張語文學習材料流傳出來,這則材料選用了一篇熱點時評《西安演唱會事件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警惕與反思》,其中包含“很多女孩為了看高價演唱會去裸貸、陪睡”的表述,還指出“這一代女孩意識形態(tài)出現了問題”,甚至于把新生兒數量斷崖式下跌歸咎于“現代女人”等等。這些表述引發(fā)輿論的質疑。

新浪微博上,一個名為“信陽市二高”的賬號發(fā)布消息稱,材料選用的這篇文章,是今日頭條上發(fā)表的一篇自媒體文章。學校教師在選編學生閱讀分析材料時,主觀上想以社會熱點素材教育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但選編材料時不嚴謹,未對自媒體文章進行有效辨識,對由此引發(fā)的爭議深表歉意。

聽起來好像只是個烏龍,有錯即改就好了。但是,這個烏龍能產生,就透著隱憂,它反映了教育深層次的一些問題。

首先,教育一個重要的目標是教人思辨。比利時一位記者曾受一家致力于揭穿假新聞的NGO之邀,教一所小學的孩子分辨真假新聞。他告訴孩子們:“在互聯網上,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假的,但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真的。你讀到的所有的事都必須核實。”比利時這家NGO不是孤獨的嘗試者,很多國家都意識到,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培養(yǎng)孩子批判性讀寫的能力十分重要。

但是,身為高中語文老師,有媒體報道稱是語文教學組組長,自己卻將一篇自媒體文章未經核實就選入閱讀材料,其實只要稍微查證一下,就會發(fā)現,女孩為看演唱會陪睡、演唱會票價200萬元等都是被公開辟謠的假消息。這不是缺乏責任心,就是盲信盲從。兩者對學生的影響都十分負面。很難想象,一個缺乏基本責任心或者自己就缺乏分辨力意識的老師,能帶出善于思辨、敢于批判的學生。在數字時代,網上信息真假混雜,一味輕信而缺乏辨別,小則交“智商稅”,大則影響價值觀。

其次,這位老師主觀上想教育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那么,何為正確價值觀?即便這篇文章所述屬實,其所表達的算是正確價值觀嗎?

不妨想想,除了知識之外,我們期望孩子從教育中習得什么?是憎恨、激憤、狹隘還是愛、平和、開闊?一篇明顯情緒化、以偏概全、非黑即白制造兩性對立和撕裂的網文,會給青春期的高中生帶來什么樣的價值觀影響?他們都是即將走入愛情的少男少女啊,在這樣的誤導下,他們何以學習與異性建立恰當的親密關系?而這對于他們人生幸福的意義,比分數更重要。教育的終極目的,不就是讓人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嗎?

把新生兒數量下降歸咎于“現代女性”,毫無疑問是錯了。誠然,當下很多女性不愿意生育,但這不是她們的錯,更不是她們“現代思想”的錯,我們要看到女性因為生育所承擔的母職懲罰,要看到在兩性平等參與育兒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觀念的改變到政策的傾斜。女性不是生育的工具,也不是養(yǎng)育后代全然的責任人,這應當成為社會的共識,只有這樣,在女性權益薄弱的地區(qū),她們才能對生育行為有真正的自主權。而對那些可以“說了算”的女人來說,才有可能提高她們的生育意愿。但顯然,這樣的閱讀材料不可能影響少男少女形成正確的共識,把它當作正確價值觀交給孩子,只能說明教育者本身就觀念混亂。

教育應當教人思辨,在繁蕪的信息中不隨波逐流;教育應當教人愛與合作,而不是憎恨與撕裂,“厭女”“厭童”現象的出現,就是撕裂的結果;教育應當教人溫厚理性,即便面對陰暗丑陋,溫和的批評也勝過情緒化的攻擊。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從教育中習得這些,那么教育者自己先要這樣想、這樣做。信陽市二高這則引發(fā)爭議的“事故”,隨著時間將逐漸淡化,但對于教育者來說,這是應當記住的“開學第一課”。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評論版主編
武漢大學法文系畢業(yè)。08年入職機動記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