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真實:讀《德伯家的苔絲》有感

吾希2022-10-10 17:06

吾希/文

讀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張谷若譯),是一種享受。如走在夏天若有若無的小雨中,低沉的烏云忽聚忽散,原野中暢快的風(fēng)越過樹林越過山巒吹到面前,在那遠遠山坡上踽踽獨行的不正是滿懷心事進退兩難的苔絲嗎?

典雅、素樸、自然,親切,令人不忍釋卷。不緊不慢地敘述,字字句句都充滿著張力。如畫筆一筆一筆涂抹在廣大的時空中,色彩明暗瞬間變幻,每一個人物都仿佛自己在說話,在煩惱,在生活,連同每一個景物都有情有意,讓人身臨其境,身心振蕩。

苔絲,是怎樣的一個女性呢?她是自然界長出來的淳樸美麗的花朵。沒有虛飾,一切發(fā)自內(nèi)心,象地里長出來的好東西一樣。為愛情犧牲,為親人為朋友付出。尊重自己的感情,不愿用情感和尊嚴換取物質(zhì)利益。被污辱了回到家中,默默忍受,生下孩子,孩子死了,出去勞動,賣力地干活。既便這樣,在奶牛場擠奶時也很快樂,在苦寒的地方拔凍蘿卜也存著希望,精神始終是堅強的。追求愛情,勇敢而絕望,千百次的掙扎,千百次的希望,以天然的純潔本色,以天性中對世俗的質(zhì)問和反抗,以一無所有唯有吃苦受苦的孑然一身,終究敵不過環(huán)境的壓制和包括她最愛的人的冷酷對待。

她的人生,那樣一個含苞待放的人生,毀于一個花花公子一次偶然的尋歡,毀于她對愛情不可救藥的執(zhí)著,毀于那些虛偽假正經(jīng)的世俗評價。越是純真的人越令人心痛。苔絲??!終于不堪忍受,用全身心的力和憤怒伸出了那把刺向仇人的刀,了結(jié)了她在人世間的命運,她在人世間的悲苦,她在人世間的希望。這個命運是無法改變的嗎? 似乎有很多個時間窗口可以逆轉(zhuǎn),像現(xiàn)在電視劇常拍的一樣,人生逆襲,人定勝天,柳暗花明,好人得了好報,從此過上幸福生活,這不是人人都想見樂見的結(jié)果嗎?

比如,她可以要挾著德伯結(jié)婚、過上不幸福但不缺吃不缺穿名聲也不錯的富足生活;比如,她可以不把愛情當(dāng)真、看破愛情的飄忽狹隘、遠走異鄉(xiāng)大膽改變命運的軌道;比如,她可以別那么要強要面子,咬咬牙去向她的公婆哀求,度過難關(guān)終于迎來破鏡重圓的歡欣;比如,她可以不要為著流落街頭的母親和弟妹們的可憐境遇而在苦苦堅持了那么久之后終于向最厭惡的人低下高貴的頭,奉獻出美麗的身體,比如,她可以在自投羅網(wǎng)退無可退時索性得過且過,在即便不高尚但也畢竟不得已的生活中過完很多人也都這樣那樣湊合著過的世俗生活,比如...或許有一百種可能性,一千種可能性,但她沒有!她每一步都必得這樣做,她每一步都被生活和自己逼著這樣做,走向那個不可替代的唯一命運。

但試想,命運果然能改變嗎?便是她真能盼得丈夫回心轉(zhuǎn)意,兩情相睦,就能得到幸福,得到她所追求的坦坦蕩蕩踏踏實實的愛情嗎?她的所謂污點和過去果真能夠從此全然抹掉嗎?她保守的夫家果然能夠從此寬容她接受她愛護她嗎?我們只能說,恐怕不能。她終其一生恐怕要背負這個沉重的烙印,忍氣吞聲,繼續(xù)受苦。也許從這個角度,她自己解脫了自己,她用生命保全了她所愛的人、她的妹妹、她的家人。時代對每個人打下的烙印無法抹去,但內(nèi)在的性格更無法摒棄,苔絲,以勇毅的性格,和一顆純潔的心,在殘酷的世界中,決然走向了毀滅,這是她的命運,更是她的選擇。

這本書的作者是托馬斯.哈代,英國著名小說家,詩人,也是個傳奇人物,1840年出生,早年在建筑行業(yè)小有成就,還在設(shè)計競賽中勝出,論文得過大獎,1873年決定放棄建筑業(yè),專心寫作,寫出了《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名著,后期寫詩。哈代出版這本書時是1891年,是維多利亞時代。正是英國工業(yè)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巔峰,英國的社會史學(xué)家哈羅德.珀金曾經(jīng)這樣描述這個時代:英格蘭人不再是世界是最咄咄逼人、兇殘、粗暴、口無遮攔、喧鬧、殘酷和嗜血的民族之一,而是變成了最拘謹、禮貌、守秩序、溫和、假正經(jīng)和虛偽的民族之一。

從十九世紀后半葉到現(xiàn)在,才不過一百多年,人類社會已好像換了天地,那些曾經(jīng)的過去竟遙遠的好像未曾發(fā)生。但當(dāng)我合上這張本,想起暮色中一望無際、悠遠深沉的鄉(xiāng)村田野,想起獨自走在山坡上頭巾被風(fēng)吹起的美麗而痛苦的苔絲的臉,心中仍然掠過真實的震顫。